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干部當學沉潛的“蓮花”

鄭端端

2018年11月05日15:2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生就像是睡蓮,成功是淺淺地浮在水面上那朵看得見的花,而決定其美麗綻放的是水面下那些看不見的根和本。”一位成功企業家介紹他的人生哲學。做人干事要學沉潛的“蓮花”,在韜光養晦中默默積蓄怒放的力量,不為外物所役,矢志不移,心無旁騖。

沉潛是一種務實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做事的可貴品質,就是要不慕虛華,專心專注,始終保持一顆素心。“一萬小時定律”揭示,無論從事哪個領域,隻要堅持一萬小時基礎訓練,基本上就可以成為該領域的“行家裡手”。但是,能夠堅持到1萬小時的人,卻也很少,因為大多數人都在半路上踟躕不前。任何一個成功者的足跡,都刻印著艱辛、專注與執著。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王澤山院士在“火炸藥”領域整整鑽研62年,解決了一個個世界性難題﹔“天眼之父”南仁東用生命最后的22年造就領先世界20年的中國“天眼”﹔屠呦呦靠著滴水穿石的韌勁,歷經190次失敗,最終提取出挽救無數生命的青蒿素﹔“大地之子”黃大年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巡天探地潛海,向深地深海深空進軍,以身許國叩開“地球之門”。

古人雲:“心不專一,不能專誠。”不專不誠不用心,是無法成事的。就好比繡花,慢工才能出細活,急躁不得、毛糙不得、浮躁不得。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靜不下心來、朝三暮四,結果隻會一事無成。當下,一些干部下基層,進村不入戶,入戶不問冷暖,屁股還沒坐熱就想趕緊挪窩﹔有的干部遇到困難挫折,不是千方百計解決問題,而是挖空心思找門路、調崗位、換環境﹔有的懷揣“飛鴿”心態,出場不出力、出工不出活,心思游離於工作之外,“名在人不在”“身在心不在”“時在時不在”,無尺寸之功﹔有的這山望著那山高,覺得單位“廟小”了,崗位“屈才”了,三心二意、心猿意馬,時時想著干幾年就走人,人浮於事,心裡隻想著“高就”,眼裡隻看著“他位”,把現有職位當成“跳板”,這些人干什麼都隻會虎頭蛇尾、半途而廢,最終無功而返。

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這都要基於一個前提,就是堅守與專注、積蓄與准備。成功不會自己從屋頂上掉下來,撬動它的支點隻能是專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勉勵年輕干部,“要沉下心來干工作,心無旁騖鑽業務,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從某種意義上說,沉潛、專注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境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無論讀書學習還是干事創業,最忌三心二意,最需堅定不移﹔最怕一曝十寒,最需堅持不懈﹔最忌遇難則退,最需堅韌不拔。一個專注的人,往往能夠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與心靈對話,撇開焦慮和誘惑的雜音,拒絕誘惑,拒絕浮躁,減少分心,心靜神定、目標專一,扎扎實實向既定目標邁進,最終抵達成功的彼岸。

馬克·吐溫說:“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隻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涵養專注力,保持一顆沉潛篤定的“素心”,需要定力、匠心與責任。黨員領導干部要沉潛下來,修養自身,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守得住清貧,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以一種寧靜致遠、潛心於事的定力,“不瘋魔,不成活”的做事態度,精其術、竭其力、樂其業,不迷於聲色,不惑於雜亂,時刻保持昂揚的斗志、專注的精神、執著的勇氣,在日積月累中堅持,在歷久彌深中發展,日思夜想、一以貫之,始終保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的韌性,不輕言放棄、不半途而廢、不見異思遷,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一任接著一任地干下去,在克服種種誘惑、解決問題困難中提升能力和水平,在履行職責中實現自身價值,在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中凝神靜氣、行穩致遠。

“金石可鏤”源於“鍥而不舍”。一生隻做一件事,一輩子做好一件事,選對方向、不改初心,超越浮躁、摒棄誘惑,窮其一生專注干事創業、從容應對風險挑戰,就一定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責編:謝磊、趙晶)
相關專題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