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服務群眾“有話”要“好好說”

李海泉

2018年12月17日14: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群眾到辦事窗口辦事,終於等到該自己辦了。工作人員去了洗手間后,回到辦公桌前又是喝茶又是回手機信息,還嘻嘻哈哈與同事說笑。群眾擔心誤了返程就催了一句:可以先把我的事情辦了再聊嗎?工作人員把杯子重重一頓,以極不友善的語氣說:我忙了一兩個小時你沒有看見?請問上個廁所、喝口茶可以不?想早點辦完事,你怎麼不早來排第一號?群眾被嗆得愣在那裡,一時語塞。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相向六月寒”。工作和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事例証明,語言藝術是處世、行事的“第一姿態”,話說得有技巧、有藝術,就能更好地融洽關系、增進感情、獲得信任、體現素質、彰顯品德。反之,語言生硬、冰冷,缺乏技巧和藝術,就會讓人心生厭惡,甚至激化矛盾。其實,服務群眾的“語言藝術”是一種智慧,周恩來總理的語言藝術裡,就體現出大智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1958年,周恩來總理到廣東新會調查研究,在試驗田裡見到了培育出水稻新品種的農民周漢生。接待人員找來一把小竹椅一個小方凳,周恩來總理一到,就坐在小方凳上,把小竹椅推給周漢生說:“您長年蹲田頭,太辛苦。小竹椅坐著舒服,您坐。“話語朴素、自然,卻是那麼的溫暖,一個”推“的舉動、一個”您“字,道盡了他深厚的愛民、恤民情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從嚴治黨以來,”四風“痼疾的表象雖已基本遏制,但新變種卻層出不窮。群眾反映,門不再難進了,事不再難辦了,臉也好看多了,但就是“話不投機”“開槍(腔)打死人”,事情本來辦得好好的,一句硬生生話就破壞了氣氛,弄得雙方都不愉快。

何以服務群眾不能“有話好好說”?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但群眾觀念淡薄、服務意識不濃卻是根本症結。一些單位、個人,沒有真正把轉變作風、服務群眾當做為政的本職、工作的常態,僅僅只是落實“文件精神”“應付檢查考核”的一種形式,甚至本末倒置地認為是“群眾有所求”,便在工作中“耍大牌”“顯權威”“現恩施”,群眾旦有疑問、稍有不滿,就認為是對權力的“挑舋”,對自己的不尊重,是專門找茬,便以牙還牙地施以惡語厲言,直接導致干群關系疏遠、誘發干群矛盾。

一個人冷漠的言語,帶給他人的是廣泛的社會負面影響。公職人員和黨員干部,是代表黨和政府在行使職權、為民服務,其言行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也就是說,其言行並非個人行為,而是黨的群眾路線的踐行者、體現者,任何“不規范”“不規矩”的言行,都會給黨和政府造成負面影響,影響政府的公信力。

“言為心聲”。服務群眾“有話好好說”,體現出的是為民情懷的濃與淡、服務意識的深與厚、工作作風的虛與實。公職人員和黨員干部心裡如果沒有群眾、沒有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情懷,注定說不出溫暖的話語、拿不出切實行動,再怎麼“做作”、都是假話、空話、套話,都似“一鍋未熟的牛肉”,好看不好吃。是故,作為公職人員和黨員干部,一定要堅定信仰、牢記宗旨、不忘初心,時刻謹記“公仆”身份,對人民群眾持深厚的血肉感情、持自己也是群眾的立場、持無怨無悔的服務態度,從小事做起、從“有話好好說”做起,真正把服務群眾的工作做實、做深、做活、做細,做到群眾的心坎裡去。

有人說群眾太“苛刻”,再多的努力都換不來理解,“有話好好說”做起來很難。非也!明·薛瑄說:“愛民而民不親者,皆愛之未至也。盡管群眾對我們的服務有這樣那樣的挑剔,証明我們的服務姿態還不夠端正﹔服務工作還沒有做到家。隻要我們認真踐行了黨的群眾路線﹔把服務作為“第一姿態”,切實做到了視民如傷、愛民如赤子,心到情到行動到,“有話好好說”又會是什麼難事呢!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清風時評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