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謹防呆板考核束縛扶貧干部手腳

武西奇

2018年12月17日14:4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防止扶貧干部“駐村”不住村、“挂名”不干事等現象, 各級文件對駐村扶貧干部管理進行了規范。每周“五個白天、四個黑夜”幾乎是駐村干部的工作常態。(12月12日半月談網)

自脫貧攻堅戰號角吹響以來,不少地方都從上級部門抽調黨員干部,派駐到扶貧一線擔任第一書記等職務。為了管好這支扶貧生力軍、脫貧攻堅隊,有的要求每年駐村時間不得少於200天,有的要求每月走訪貧困戶不得少於10戶,有的要求每月駐村時間不得少於22天,有的在村裡安裝攝像頭查崗。

平心而論,上述規定對“走讀式”扶貧干部具有較強約束力,出台這樣的考核指標不能全盤否定。畢竟,如期摘掉“貧困”這頂帽子,一個重要前提是,對村情民意必須做到心中有數。要求駐村扶貧干部住在村裡,可以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了解村裡的具體情況,知曉貧困戶想什麼、盼什麼。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才能在今后的扶貧工作中對症下藥、精准施策。

同時也應該看到,扶貧不是一項單打獨斗的工作,拔掉老百姓的窮根子,需要資金和資源的支持。爭取扶貧資金、申報扶貧項目、引進龍頭企業、外出考察取經等等,都得駐村扶貧干部去要、去跑、去學。如果考核指標太過於苛刻死板,不僅會束縛扶貧干部的干事手腳,而且會打擊他們的扶貧熱情。

何況,走村入戶摸排情況,只是個階段性任務,完全沒有必要把駐村扶貧干部“釘死”在村裡。在住村時間上搞“一刀切”,駐村扶貧干部往往隻能做材料、記日志、迎檢查,自己的優勢特長反而難以有效發揮。挂著駐村扶貧干部的名,干著點個卯、充個數的事,在崗不在狀態,這樣的形式主義不要也罷。

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扶貧工作干得怎麼樣,脫貧效果到底如何,群眾看的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如果駐村扶貧干部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帶領群眾邁上了康庄大道,自然會贏得群眾真心點贊。反之,如果駐村扶貧干部沒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即使天天吃在村裡、住在村裡、干在村裡,群眾會不會領情、買賬,也許還要打個問號。

有鑒於此,唯住村時間論“英雄”的考核機制,恐怕要改一改了。對可以爭取外部資源,幫扶鄉村發展產業,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等駐村干部,適當放寬住村時間限制,從而將駐點的人力資源變為撬動社會資源的杠杆。一切以“扶貧實績”論英雄,倒逼駐村扶貧干部全力以赴答好這張時代考卷。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