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喜
2018年12月19日08:49 來源:經濟參考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說,“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改革開放新的起點上,我們聽到了一個更加響亮的號召,明確了一個更加鮮明的導向。
當前,我們正以更高的熱情更大的勇氣,將新時代的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改革的基本原則和方向。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則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就要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需要遵循問題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改革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總體來看,當前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民生改善,社會公平。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許多新要求,特別是要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從當前和今后很長時期來看,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我們必須大膽創新、推動發展,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民生保障方面。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人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新期待,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們必須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著力保障基本民生。
我們要以人民為中心,對民生重要領域的生態環境建設、教育醫療資源配置、食品安全監管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長遠規劃,務求階段性實效,讓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我們尤其要盡力補上生態建設這塊短板,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落實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改革工作中。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公平問題直接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推動公平正義與現代化建設相向而行。
人民群眾能夠有更多的獲得感,需要有制度建設和社會治理這一根本保障。應當看到,當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仍然需要改善提升,政府全面正確履行職能的體制性障礙仍然一定程度存在,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所以,必須深化行政機構改革,使工作效能和服務水平得到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優化和強化,面向基層、服務民生的力量和資源得到加強。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要,以厚民生為本。以人民為中心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則。我們相信,通過改革,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進一步解決民生痛點、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就能更有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切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關專題 |
· 理上網來·改革開放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