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青
2018年12月21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學原文 悟原理】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
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注重人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以及人的能力的不斷提升,是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一條寶貴經驗。可以說,沒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隻有充分尊重人民意願,形成廣泛共識,人民才會積極支持改革、踴躍投身改革。隻有這樣才能激發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也正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展現出自身的生機活力與切實的優越性。
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偉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和社會歷史過程都是由人類的實踐活動尤其是物質生產實踐創造的,沒有物質實踐活動,就沒有社會的一切,也就沒有人類的歷史,而人民群眾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因此,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馬克思依據唯物史觀的實踐觀點,明確指出:“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列寧把“歷史活動是群眾事業”的論點,稱之為“歷史哲學理論的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強調“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毛澤東也反復強調:“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也正是依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黨才提出了群眾觀點,形成了群眾路線,並用以指導中國的改革發展。
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偉力為中國改革的啟動與深化提供內在動力。中國改革的開啟在意識形態領域以思想解放為先導,在實踐領域則以對民眾的實踐賦權與活力激發為鮮明特色。改革開放以前,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長期缺乏,不僅溫飽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而且導致經濟社會發展長期不可持續。問題倒逼改革、危機倒逼改革,針對現實的問題,鄧小平在改革之初多次強調要權力下放,賦予社會成員經濟自主權,實行經濟民主。這種改革的分權、放權與賦權充分激發調動了民眾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熱情。這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改革中的生動體現,也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公民經濟權利的必然要求。對改革的這一基本經驗,鄧小平始終有著極為深刻的體會。在1992年審閱中共十四大報告稿時,他特別強調:“絕不是一個人腦筋就可以鑽出什麼新東西來。鄉鎮企業是誰發明的,誰都沒有提出過,我也沒有提出的,突然一下子冒出來,發展得很快,見效也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是由農民首先提出來的。這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我的功勞是把這些新事物概括起來,加以提倡。”改革中的很多創新並不是能夠預先規劃與設計的,而是一定自由環境與寬鬆條件下的自發產物,這種寬鬆而自由的平台與空間對於民眾能量的激發、對於創新的產生是極為重要的。
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偉力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有新的歷史性成就,但也面臨著嚴峻的問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尤其強調依靠人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他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特別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傳統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的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實施依賴於人的創新驅動戰略成為必然趨勢。所謂創新驅動,其實質就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注重依靠人、解放人與開發人,充分釋放人的創新激情、活力與能力。隻有如此,科技的進步才有可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成為現實。在此意義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轉型的深入推進,迫切要求各級管理者和領導干部必須注重提高社會成員的素質與能力,確立依靠人民群眾發展的思維,充分發揮人才對新時代改革發展的支撐作用,切實解決發展的持久活力與內在動力問題。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理上網來·改革開放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