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官敬
2018年12月26日10: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吳炯《五總志》記載,有官員為升遷巴結王安石,花重金購買一方寶硯,滿懷欣喜告訴王安石此硯的神奇之處,“呵之可得水”。王安石反問,“縱得一提水,又能值幾何?”。寶硯雖質地上乘、價值千金,與個人內涵和操守修養相比,卻不值一文。王安石一句“又能值幾何”,在物欲誘惑面前,作出“教科書”式的回答,選擇比物質趣味更寶貴的品格追求,從而筑牢了清正廉潔的堤壩。
“又能值幾何”,是為官必然會面對的選擇題。如古時魯相公儀休好吃魚,有人買魚獻之,但不受之。學生問,“老師既然喜歡魚,為何不收下?”公儀休回答,“人之所以獻魚,是因我身居相位,若收人一條魚沒了相位,那豈不是永遠沒魚吃﹔若靠俸祿買魚,就能永遠自己買魚吃”。可見,“又能值幾何”是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廉潔賬”和“長遠賬”。《菜根譚》雲,“貪心者,逐獸而不見泰山在前,彈雀而不知深井在后”。黨員干部若被圍獵的香餌“一葉障目”,看不到黨紀國法的“泰山”,就難逃問責利劍懲處的宿命。
古人常說,“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清代王伯勉任吏部選事郎時,一件羊皮大衣穿了三十年,羊毛脫落不能御寒。同僚們湊了銀子,買來狐裘大衣和貂皮帽相送,他感動表示,“我一生從未接受過別人一文東西,怎能煩勞諸位替我操心”,遂堅決不受。再如,《竹坡詩話》裡李姓官員燭燈下辦理公務,當讀到一封家書時,便吹滅公燭點燃家燭,留下“公燭不展家書”的美談。“你”與“我”、公與私之間有鮮明的界定和條線,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炫於五色之惑”,砥礪自我守正的寸心、維護公私分明的准則,既信奉獨善其身、又涵養干淨純潔,讓“又能值幾何”經得起推敲和檢驗。
現實生活中,不乏個別黨員干部在為官用權時少了“又能值幾何”之問。因此有的持“僥幸心”,伸手收一筆是一筆,自以為不會那麼巧“挨板子”﹔再有的搞“小意思”,把小小意思不當意思,讓規矩意識和廉潔意識為之“買單”﹔還有的跨“兩條道”,既想升官又想發財,以“升官發財”作為“價值正確”等等。諸如此類,看不清“大與小”的邏輯關系,悟不透“值與不值”的大帳哲學。殊不知“糖衣炮彈”的小利小惠讓政治信仰“缺鈣”滑坡,豈不是“因小失大”?且不知“以物喜、以物悲”招致“喪身辱命”、鋃鐺入獄、名譽掃地,豈不是“不值得”?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子罕以不貪為寶,彰顯了廉潔的價值﹔楊震卻金,蕩滌了剛正的氣節。於黨員干部而言,為官用權要反復扣問“又能值幾何”,以干干淨淨、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自勉自醒,如此弘揚宗旨理念、秉持規矩原則、守住紀律紅線,“不越雷池一步”,在新時代征途上行穩致遠。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