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巨變

劉建飛

2019年01月28日08:23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巨變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巨大變化。在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方面,這種巨變主要體現在中國同世界各國的關系、中國同全球化的關系以及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從對抗格局的成員轉變為基於和平與發展的全球伙伴

由於各種歷史與現實、客觀與主觀的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就被卷入了冷戰對抗格局中。雖然中國很早就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努力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並且於1971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但是並沒有擺脫冷戰對抗格局的束縛。

改革開放為中國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系提供了強大動力。如果說過去處理對外關系主要是基於安全和意識形態的動力,那麼改革開放后又加上了發展的動力,而且在相當大程度上,發展的動力還位居首位。基於安全和意識形態的動力通常帶有對抗性,而基於發展的動力則大不相同。要發展就必須對外開放,隻要願意並能夠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合作的國家和地區,皆可成為合作伙伴。正是由於發展對外關系的動力發生了變化,改革開放后不久,中國就擺脫了冷戰對抗格局的束縛,廣泛開展友好合作。可以說,中國是最早走出冷戰格局的大國。

與對外政策轉變相伴隨,中國對國際局勢特別是時代主題的判斷也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中國不僅認為世界大戰可以避免,而且還認為“和平與發展”已經取代“戰爭與革命”成為時代主題。無論是和平,還是發展,既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願望,又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來推進。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上,中國同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可以成為合作伙伴。因此,一方面,中國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將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為自己對外政策的目標之一﹔另一方面,積極同世界各國構建伙伴關系,打造全球伙伴關系網絡。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同西方發達國家關系的變化最為顯著。以中美關系為例,即使在1972年中美關系緩和之后,雙方合作的動力基本上也僅限於軍事安全和地緣戰略。改革開放后,中美關系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雙方成為互補性極強的經濟伙伴﹔與之相應,雙方在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維護世界和平,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以及全球性問題挑戰等方面也都成為合作伙伴。如今,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都是中國全球伙伴關系網絡中的重要成員。

從游離於經濟全球化之外到成為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手

全球化是影響國家間關系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度越來越高,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中國與全球化的關系深刻地影響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

在冷戰對抗時期,存在著分別基於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兩個平行市場”。全球化實際上處於斷裂狀態,或者說存在著兩個“准全球化”進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理所當然地加入了基於計劃經濟的准全球化進程,而對西方主導的基於市場經濟的准全球化進程持否定、排斥態度。改革開放使中國早於多數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融入基於市場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如今中國已經成了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縱觀世界經濟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凡是能夠跟上全球化大潮的國家,盡管會面臨全球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和挑戰,但也能夠享受全球化帶來的紅利﹔而那些因害怕全球化挑戰而游離於全球化進程之外的國家,無疑要吃經濟發展滯后的苦果。

由西方開啟的全球化進程已經持續500余年,其間雖然遭遇挫折,但趨勢未變。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在美歐內部出現了頗為強勁的反全球化聲浪,尤其是原來作為全球化主要推動力量的一些西方大國不願承擔應有的責任,而是試圖退縮自保並且開始推行逆全球化的政策。那些有意願繼續推進全球化的西方大國在全球化困局面前則顯得無能為力。全球化可謂是遇到500年未有之新情況、新挑戰。

針對這種新情況新挑戰,作為全球化重要受益者的新興國家有條件也有責任成為全球化前行的重要推動力量。作為最重要新興大國之一,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勇於擔當,向世界明示不僅要繼續擁抱全球化,而且要為全球化繼續前行貢獻更大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在新時代要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要在國際事務中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而為全球化貢獻力量正是大國責任的體現。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並且成為推動全球化前行的重要力量。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同時繼續擔當全球化前行的推手。

歷史表明,西方主導的以資本為主要動力的經濟全球化確實存在弊端,這也是當下全球化面臨新困局的根本原因。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要想當好全球化前行的新推手,就應當積極促進經濟全球化,其根本途徑就是實現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發展理念的有機結合,進而實現全球化的健康發展。實際上,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是全新的國際合作理念。如果世界各國都踐行這種理念,經濟全球化就會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受益。 從全球治理的邊緣角色變成推動全球治理的中堅力量

中國共產黨一直有世界使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也一直有為人類作更大貢獻的意願。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一直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堅持維護世界和平這個使命的基礎上,又擔負起促進共同發展的使命。

當今世界,全球治理已經成為既超越又包含和平與發展的人類社會面臨的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課題。為推進全球治理作貢獻是中國為人類作貢獻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中國貢獻的最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全球治理是以國家治理為基礎的。一個國家如果自身治理不善,不僅很難為全球治理作出應有的貢獻,而且往往還會成為全球治理的對象和累贅。當中國積貧積弱的時候,為全球治理貢獻的力量也就相對有限,正如鄧小平在醞釀改革開放時所說的,“我們現在還很窮,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義務方面,還不可能做得很多,貢獻還很小”。

隨著全球化的演進,全球治理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復雜,治理的任務越來越繁重,而掌控著全球治理主導權的西方大國在推進全球治理上或者是喪失意願,或者是缺少能力,從而使全球治理面臨史無前例的困境﹔與此同時,隨著世界格局的演進,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力量不斷提升,西方發達國家的力量相對下降。這正為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積極參與推進全球治理以及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推進全球治理上積極作為,表現不凡。一方面積極參與已有的全球治理重要機制的活動,在其中發揮負責任大國的建設性作用,比如聯合國、二十國集團﹔另一方面針對全球治理體系存在的弊端以及西方大國在改革現有體制機制上不積極作為的情況,中國積極探索創建新的治理機制,比如亞投行、“一帶一路”建設。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國際合作的新模式,涵蓋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必將極大地促進全球治理。黨的十九大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作為中國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的重要方面,意味著中國在新時代將更好地充當推進全球治理的中堅力量。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使中國與世界關系進入新境界

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時代既是中國人民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也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當今世界,求發展、謀和平是時代潮流,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夢想,統合起來就是世界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進入新時代后提出的將中國夢與世界夢有機結合的願景藍圖,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主權國家依然為國際社會基本主體的前提下,基於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已經使世界各國高度相互依賴的現實,著眼於人類面臨越來越具有全局性、綜合性、長遠性,關乎前途命運的挑戰而提出的引導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先進理念和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排斥、不否定國家之間的差異,但更強調人類的整體性和共同命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需要世界各國同心協力。中國作為這個理念的提出者,肯定要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上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上,中國不僅以自己的現代化建設、民主政治建設、文化發展、社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國際社會作出了表率,而且還在外交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倡導人類共同價值,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網絡。這一切必將使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更為密切並得到新的升華。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編:王玥芳、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