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旭
2019年02月14日14: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某市召開座談會謀劃2019年民生實事,12位基層特邀代表圍繞供暖、停車、教育等問題提出30多條意見建議。一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馬上拉住特邀代表深入對接。(2月12日《人民日報》)
新年伊始,各項民生工作又到了謀篇布局的時候,此時,做好民意征求,讓那些接地氣的聲音、看法成為科學決策的重要參照,無疑很有必要。
工作中,我們時常見到“走下去”。機關干部從辦公室走向田間地頭、生產車間、項目一線、服務窗口,通過扑下身子、深入一線去了解民生訴求,這是獲知民情、體悟民意的好思路、好辦法,也是把握實情、廓清謬誤的不二法門。正是在這樣接地氣的工作作風下,一些“沉默的聲音”被打撈起來,一些真實的情況漸漸顯現出來,進而為推動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維護和保障民生權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過,僅有“走下去”,顯然並不能構成工作的完整“閉環”。畢竟,誰也不能保証,每次走下去都能夠摸到“活魚”。矛盾、問題、短板,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偶然性、突發性、隱蔽性。走下去的工作辦法,也不是時時、處處都可以進行的。這就要求,既要主動“走下去”找問題,也要通過“請進來”,邀請基層代表進入“議事廳”參與工作計劃制定,讓問題集中呈現,讓意見集中表達,既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鄭重表態的渠道、載體,也通過這樣的方式查漏補缺,借以彌補思路不足、乃至矯正工作偏差。
當前,在經濟社會跨過粗放型發展階段之后,高質量發展日益成為廣泛的共識。人民群眾對教育、醫療、環境、就業、法治等等擁有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些新情況、新問題,都可能以不一樣的形式暴露出來。這就倒逼著工作思路、方式的提檔升級。開展工作單單“走下去”,可能與問題擦肩而過,乃至貽誤最佳的解決時機。既注重“走下去”,也強調“請進來”,通過二者的碰撞、彌補、佐証,更容易找到工作的最大公約數,也更容易讓各項決策符合最廣泛的民生訴求。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但聯系服務群眾、認真履職盡責,卻不能有距離。否則,距離就會助長偏見、增添麻煩。這些年,無論是網絡問政、媒體監督,都為民意的聚集和採集提供了更多載體。但將服務對象請進來、坐下來、喝杯茶、聊聊天,開門納諫,通過“當面鑼對面鼓”的思維碰撞、智慧交流,仍然可以彌補“鍵對鍵”“線對線”交流的不足。與此同時,將那些鮮活的、生動的民聲、民意牢記心頭、抓在手上、落到實處,以實實在在的進步發展取信於民,才能讓這樣的工作“閉環”更有生命力和說服力,也更能增進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