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

狄國忠

2019年02月18日08:1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變革和開放精神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變革是中華民族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遵循,是中華民族偉大實踐的凝練,是中華民族取得成功經驗的總結。開放是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的內在要求,是創新發展的必要條件。在變革和開放中,中華民族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輝煌。中國人民堅持和弘揚中華民族變革和開放精神,必將在新時代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成就。

1.變革創新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之源

中華民族是善於變革的民族。在文明發展早期,中華民族就已經意識到世界萬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遵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因時而變、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事物就會永續發展。在《周易》中,就有宇宙萬物均處於永恆運動的變化之中,人們應該遵循規律、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等觀點。《雜卦傳》中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禮記·大學》中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系辭》中說,“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實現國家富強這一偉大事業,人們要有自我革新的意識,要有變革圖強的“日新”精神。中華民族的“日新”精神始終伴隨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發展歷程。從創制文化、開辟文明,到春秋戰國時期更禮變法、推動社會進步,再到秦漢、隋唐時期創新制度、締造盛世,直到近代以來變革社會、再造中華,“日新”精神始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崇尚變革,這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特質。

中華民族是敢於創新的民族。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中,敢於創新是中華民族立於不敗之地、推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早在我國宋代之前,中國發明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等很快就傳向世界,包括西歐各國。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農業社會鼎盛時期的這些發明創造及其在全球的推廣,為西歐國家工業社會的到來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七、十八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建立在中國的“四大發明”基礎上。十六世紀中葉,意大利數學家羅姆·卡丹認為,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印刷術、火藥等對世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馬克思指出,正是中國人發明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預告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到來”。因此,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作為中華民族創新的重大成果,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文明進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是奮發圖強的民族。在社會變革的不同時期,中華民族勇於挑戰,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戰勝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周易》的卦辭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人應該效法自然,奮發圖強,永不停止。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為了實現美好生活而開拓進取,激勵著各行各業的人們為實現偉大夢想而砥礪奮進。正是這種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在艱難困苦的處境中實現飛躍,在飽經滄桑的征程中實現超越。近代以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力量之源。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勵我們如何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在變局中把握危和機的辯証關系,在“危”中積極進取,在“機”中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在變局中勇於拼搏、善於創新,因時制宜、因勢利導,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開放包容是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活力之本

中華民族推崇“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處事之道。中國古人認為,天地最大,包容萬物。《周易》的卦辭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注重“海納百川”的品德修養,推崇“以和為貴”的處事之道,主張“和而不同”的合作精神。在人與人、民族與民族的交往中,奉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准則﹔在中華民族與其他國家、其他文化的交往中,秉持“道並行而不悖”“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原則,強調不同國家無論大小都應和平共處、合作友善、求同存異、協調合作,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在人與人、民族與民族以及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族群交流交往中海納百川的寬廣胸襟。正是這種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兼容並包精神,使我們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良好的大國形象,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合作交流中樹立大國風范,並在新時代實現歷史性的發展。

中華民族具有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天下大同”是中華民族對於未來的一種理想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天下大同”思想是古聖先賢的共同追求。“天下大同”思想,秉持“和而不同”“允執厥中”的中道思維,彰顯“以和為貴,有容乃大”的共存格局,追求“萬邦和諧,萬國咸寧”的共贏理念。“天下大同”的思想,是中華民族追求美好社會的智慧之淵藪。歷史証明,和則強,孤則弱。“協和萬邦”“世界大同”是人類高度互助共榮的理想社會形態,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中國堅持以和平共處、和平協商來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問題,崇尚以誠待人,以誠取信天下﹔主張“利萬物而不爭”,倡導平等互利、雙贏多贏﹔主張公平正義、義利並舉,堅持各國共謀全球發展、共享全球發展成果﹔中國積極倡導“一帶一路”建設,契合了多數國家的共同需求,為實現優勢互補、開放發展、協同發展提供了廣泛機遇。

中華民族具有開放發展的悠久歷史與豐富經驗。開放就是走出去、引進來,做好“內引外聯”。中華民族開放發展的歷史,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漢朝的張騫出使西域及漢朝在河西走廊置官、屯田等,一方面把中原的制度、物資、人流、技術帶到了西域,另一方面西域的信息、物資、人流、技術也大量進入中原﹔唐朝中期開放的程度達到古代歷史上的頂峰時期,以至於世界上眾多國家來華使節絡繹不絕﹔明朝前期鄭和率領大規模的艦隊“下西洋”直至非洲大陸。幾千年來,中國總體上是開放的,在開放中探索發展,在探索發展中走向強大。國家的強大又進一步促成了開放發展,開放與發展相輔相成。

3.變革創新和開放包容的辯証統一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精神財富

變革創新和開放包容精神支撐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變革創新和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正是中華民族傳承和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勇於變革、敢於開放,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才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的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從歷史的角度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發展之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當今時代,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變革創新和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是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的深厚文化根基和寶貴精神財富。

變革創新和開放包容精神激勵人民群眾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奮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中華民族所展現出的不怕犧牲、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的精神,是變革創新和開放包容精神的具體體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我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我國的發展創造了人類社會的奇跡,贏得了世界的尊重。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中國人骨子裡流淌的中華優秀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干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因此,中國人民所創造的偉大成就,凝聚著中國人的智慧,浸透著中國人的汗水。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中國人民繼續發揚變革創新和開放包容的精神,點燃新時代繼續奮斗的激情,就一定能夠達到創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目標。

變革創新和開放包容精神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變革創新和開放包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中國歷史上的每一個重要發展關鍵時期,都曾遇到一些矛盾和問題、困難和挑戰,但隻要勇於迎難而上,主動求新求變,就會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當今中國站在新起點上,我們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改革發展的矛盾與問題,同時也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期。中國人民秉承改革創新、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永葆變革和開放的品格,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民族復興的堅定意志和磅礡力量,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牢抓住發展的機遇,不斷化解發展道路上的各種危機和挑戰,必將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作者系寧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王玥芳、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