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涵養“知足常足”的從政品格

阮蒙蒙

2019年02月22日09: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知足常足”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增廣賢文》中將其總結為易於傳頌的警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意思是:知足的人就常能感到滿足,一輩子都不會被欲望所控制而辱沒自己。

古往今來,不乏“知足常足”的清官廉吏。明朝御史薛瑄,為官十分清廉,一家人省吃儉用,在京買下了兩間小屋,僅容幾榻床席,連窗戶也沒有,其子薛淳將撿來的舊木車兩頭的長木頭拆了,在牆上挖了個洞,把這舊車框往牆上一放,就成了窗戶。薛瑄歸來卻十分滿足,隻道屋雖簡陋,是“居雖小而心則大也”,“貪民侈士”雖屋廣,“卻褊躁汲汲,日夜勞神憊精,思益以擴大之,反而其居雖大,而心則小也。” 薛瑄之舉,源於自身廉潔自律的襟懷和追求,是“知足常足”的典范。

然而現實中,要時時處處踐行“知足常足”並非易事。環顧落馬官員,皆因一“貪”字當頭,攀比心理作祟,內心讓“不知足”佔了上風,既想當大官,又想發大財。如貴州省原副省長蒲波亦官亦商、“親”“清”不分﹔如內蒙古原副主席白向群大搞權錢交易,甘於被“圍獵”,與不法商人勾肩搭背、沆瀣一氣,索取、非法收受他人給予的財物高達8515萬余元……人的欲望不能放縱,一旦放縱,就會膨脹﹔一旦膨脹,就會走上犯錯誤和犯罪的道路。

古之前賢對人要“知足常足”的告誡很多。清人翟灝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北宋蘇軾的“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等等,皆言人之欲望永無止境,最不容易滿足﹔人不知足必貪求,必用盡心機以圖之,百般禍端由此而來。告誡人們要學會“知足常足”,切忌貪得無厭!

“知足常足”既是黨員干部加強品德修養之根本,又是立身做人之要義。《菜根譚》裡說:“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霽海。”清貧不是過錯,手腳不干淨才是恥辱。從政為官要克服攀比心,正確看待名與利、得與失,不能片面的比官高低、比錢多少、比權大小,避免因小失大,要多比比自己的進步和提高,始終看高理想、看重人民、看淡名利、看輕權力,在職務待遇上“知足”﹔“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失去控制的欲望,如同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和脫缰的野馬,會引發難以收拾的后果。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經常給欲望之火“洒點水”,設置底線,不刻意追求當多大的官、掌多大的權,保持“面壁成佛”的心境、胸懷“克己奉公”的追求,做到心態平和,牢牢守住思想道德和黨紀國法底線。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是共產黨人的做人之本﹔潔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黨員干部的從政之基。“不知足必失足,不惜福必折福。”涵養“知足常足”的從政品格,從“不敢腐”“不能腐”邁向“不想腐”,關鍵是刀刃向內,“破心中賊”,在思想上牢牢筑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隻要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堅守底線、追求高標准,謹慎為官、廉潔用權,養成靠工資吃飯的習慣,就一定能永葆本色、留下清白、立起標杆。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清風時評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