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官敬
2019年03月11日09: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菜根譚》有句話,“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讓”是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胸襟,更是一種美德和品質。歷史上,孔融讓梨折射尊長愛幼的修養操守,鮑叔牙讓利管仲“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彰顯人格魅力。足見,為人懂得謙讓、處世涵養寬容,不錙銖必較、少些市儈主義,能煥發內心的雲淡風輕、氤氳品格底蘊。
長征途中,3名女紅軍戰士借宿徐解秀老人家,臨走時,將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一段“半條被子”的佳話。於黨員干部而言,“讓”是在百姓群眾面前葆有公仆心與責任感,在利益得失上拿好標尺、在舍己為民上鮮明態度。古人常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利萬物”是本性、“不爭”是內質。因而,黨員干部涵養“讓”的作風,既要恪守淡薄名利,又要砥礪職責使命。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一個謙虛恭謹的人,必然以溫文爾雅的氣質示人。一名涵養“讓”的作風的黨員干部,必然敢於擔當、勤於奮斗、甘於奉獻,成為組織和群眾眼中的合格黨員。如“一點架子都沒有,真正是咱老百姓的教授”的李保國,扎實苦干使邢台前南谷換了綠裝,被譽為“太行山愚公”。其實不計得失、孜孜付出的“讓”的形象,在許多黨員干部身上可以找到影子。如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等,無不是看輕物質、財富、地位,看重奉獻、作為、政績。
可見,黨員干部的“讓”是寶貴而正確的價值追求,純粹而篤定的政治本色。反觀現實,不乏少數黨員干部缺少“讓”的作風。比如,有的喜歡出風頭不想“讓”,好搶彩頭、工於心計,建功立業、勤勉耕耘時不見其人,要出成果、快出成效時常聞其聲﹔再有的無利不起早不會“讓”,蠅營狗苟、見“利”插針,對群眾善於“吃拿卡要”、對上級精於“意思意思”﹔還有的沉迷“小集體”不願“讓”,無視大是大非、淡薄組織觀念,為私欲己惠抵觸規矩、違反紀律。
吃虧是福,能“讓”則剛。在現實工作中,忠厚老實、了無算法的人表面上總是老吃虧、多干事、“活受罪”,而投機取巧、步步為營之徒,往往顯得會來事、嘗甜頭、受歡迎。但“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組織和群眾心中有杆稱,能掂量出黨員干部的“斤兩”。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若摒棄“讓”的作風,在非分利益上爭先恐后、責任擔當上推脫懈怠,早晚得墮入“恢恢法網”、誤了“卿卿性命”。所以,黨員干部要涵養“讓”的作風,規矩做事、老實做人、安分守己、勤勉待公。
史書記載,清代大學士張英的老家人因與鄰居建房產生宅基地爭執,老家人修書給張英以期其出面解決。未料,他卻寄回一首詩,“千裡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正因“讓他三尺又何妨”,才有“六尺巷”的美談。黨員干部涵養“讓”的作風,多些“功成不必在我”的洒脫超然,多些“兩袖清風朝天去”的守正廉潔,秉持事業前進的“人梯意識”、激發履職用權的“飲馬投錢”,定可行穩致遠、蕩滌風採。
相關專題 |
· 網評精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