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明
2019年12月05日10:37 來源:光明日報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站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高度,適應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時代要求,對未來一個時期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出了部署。把這一部署落到實處,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事關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事關社會主義中國的長治久安。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制度創新的偉大成果
古今中外,處理民族關系、解決民族問題都是治國理政的重大課題,都有賴於實行一定的制度。制度合適不合適,對民族關系、國家命運影響甚大。觀之於歷史和現實,這樣的事例可謂不勝枚舉。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上,各民族共同開拓了中國的遼闊疆域、共同書寫了悠久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成立后,用什麼樣的制度來很好地處理民族關系、解決民族問題、凝聚起各民族智慧和力量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擺在黨和人民面前的一大政治課題。
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制定出並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個制度的基本內涵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1949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得到確立,后來被明確載入每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現行憲法第四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1984年5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2001年2月,根據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作出了修改。2005年5月,國務院第八十九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分析我國民族工作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深刻闡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為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對黨章作出部分修改,其中就包括增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說,我國民族團結事業發展的過程,就是黨領導人民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程。
關於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造性和必要性,我們黨的領導人先后都作過精辟論述。毛澤東同志說過:“蘇聯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人口的一半,他們實行加盟共和國、自治共和國的辦法。我們這裡少數民族人口佔百分之六,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辦法。有些人想援引蘇聯的辦法,在中國成立加盟共和國或自治共和國,這是不對的。”鄧小平同志說過:“解決民族問題,中國採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黨採取民族區域自治這個新辦法,既保証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實踐証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在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在加強民族平等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加深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歷史必然性的認識,不斷提高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集中體現了“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
目前,我國共有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還有將近1000個民族鄉作為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補充形式,我國民族區域自治不斷完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向前推進。毛澤東同志說過:“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証。”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彪炳史冊的偉大歷史性成就為這個重大政治論斷作出了最好的注腳。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偉大實踐基礎上,總結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一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就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這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可以從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輝煌成就中得到充分証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70年滄海桑田、波瀾壯闊,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關系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
例舉其二。其一,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得以實現。在舊中國,國內漢族與少數民族地位是不平等的,民族壓迫和歧視嚴重存在。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裡提出:“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而最終實現中華民族解放、中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是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新中國把民族平等作為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就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反對任何民族壓迫和歧視,慎重穩進實施民族地區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各族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各民族平等參與國家事務,全國人大代表包含各民族代表,全國政協設立少數民族界別,形成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們十分注意照顧少數民族的利益。中國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沒有大的民族糾紛。”其二,民族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躍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根據有關部門統計,2018年,民族8省區生產總值突破9萬億元,與1952年相比年均增長8.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3983元、11426元,與1978年相比年均增長分別為12.6%、12.1%。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8省區貧困人口從3121萬人減少到603萬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我國56個民族並肩奮斗、攜手前行,共同描繪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
“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是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顯著優勢。歷史昭示我們,隻要我們不斷鞏固和發展這個顯著優勢,就一定能戰勝任何破壞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圖謀,以不斷增強的民族團結進步的偉大力量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關鍵在於做到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把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落實好,關鍵是幫助自治地方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一重要論述和重大要求為我們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科學指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關於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部署切實貫徹了這一重要論述和重大要求,對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具有重大意義,為推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保証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道路問題是根本問題。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正確道路。正是由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找到並堅持和不斷拓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才建立起並不斷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開創出並不斷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得到越來越有力的保障。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就是要堅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維護祖國統一,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堅持不懈開展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宣傳教育,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思想是行動的指針。沒有正確的思想,就沒有正確的行動。隻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不斷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教育,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維護國家統一、推動國家發展的光榮歷史教育,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讓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讓各族人民不斷增強加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思想自覺。要調動全社會力量一起做交流、培養、融洽民族感情的工作,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要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依法妥善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証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權利、平等履行義務,確保民族事務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對各種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要嚴密防范、堅決打擊。
(三)支持和幫助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生活水平。
新中國的民族問題,比較集中地表現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迫切要求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鄧小平同志早就說過,不把經濟搞好,民族區域自治就是空的。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一直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總鑰匙”,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性安排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地區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是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成功最為顯著的表現。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些民族地區群眾困難多、困難群眾多,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難度較大,必須加快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要把政策動力和內生潛力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好中央、發達地區、民族地區三個積極性,對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區實行差別化的區域政策,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體制機制,實施好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興邊富民行動等規劃,謀劃好“十四五”時期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要緊扣民生抓發展,重點抓好就業和教育﹔發揮資源優勢,重點抓好惠及當地和保護生態﹔搞好扶貧開發,重點抓好特困地區和特困群體脫貧﹔加強邊疆建設,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對外開放。
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央的一項基本方針。要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應各族群眾新期盼,深化改革開放,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激發市場活力和全社會創新創造熱情﹔發揮民族地區特殊優勢,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提高自我發展能力,釋放發展潛力﹔發展社會事業,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進公平正義﹔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為民族地區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持續發展能力。
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牢牢把握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同心同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