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勇
2020年07月01日08:3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文章強調,經過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斗,總體而言,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成效比當初預期的還要好。但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為此,要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即要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要解決好重點地區環境污染突出問題、要加快推進民生領域工作、要健全社保兜底機制。在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及的殲滅戰中,有三個屬於基本民生領域,可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最為牽挂的領域。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指明了當前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補齊民生短板的基本方向。
精准定位民生短板的主要表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要實現平衡的、協調的、可持續的全面小康有三個“必須”:必須實現覆蓋領域全面,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必須實現覆蓋人口全面,要讓所有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否則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必須實現覆蓋區域全面,不斷縮小區域間的經濟社會差距。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精准地指出當前我國民生短板所在,即從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殘貧困人口﹔從區域看,主要是深度貧困地區﹔從領域看,主要是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短板明顯。
聚焦健全各項托底性民生制度。民生制度內容廣泛,要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要側重於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一是打好脫貧攻堅“總決戰”,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重點攻克“三保障”面臨的最后堡壘,切實做到一個也不能少。二是加大基礎性民生投入,既要著力於解決好上學難、看不起病、住危房等基本生存問題,也要加強農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還要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和后續產業發展、社會治理有機統一,從而為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長足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三是要健全社保兜底機制。對於老弱病殘等缺乏勞動能力、無法通過自我努力實現徹底脫貧的特殊群體,要發揮好社會保障的“社會安全網”功能,完善生活托底、大病兜底等保障機制,讓最為弱勢的群體與全國人民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科學開展民生工作績效評估。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部署,經國務院同意,定於2020年至2021年年初開展國家脫貧攻堅普查。這時工作績效評估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關於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成效評估,文章為我們提供了應當遵循兩個基本的方法論。一方面,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義。改善民生等工作一定要腳踏實地,不能吊高胃口,不允許盲目攀比,反對“數字”脫貧、“指標”脫貧。另一方面,評估時要主客觀兼顧。衡量民生等工作的實績時既要看量化的數字,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
實現全面小康與后小康時期的有機銜接。從歷史角度來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僅意味著我們黨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還意味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一種理想生活狀態正式成為現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后一公裡’,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結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規劃,部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的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機銜接。”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推薦閱讀:
相關專題 |
· 學者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補短板”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