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8日15:51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
法律的一個重要功能在於確認和保障權利,關於權利的理論也是法律理論的重要內容。民法典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維護和發展人民權益,是創新發展我國民法權利理論的重要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權益,對完善和細化各項人民權益保障制度作出重要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把保障人民權益提到新的高度,不僅提出加強人權法治保障的重要要求,而且對保障和發展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權利進行理論闡述和制度設計,特別是創造性地提出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將人格權保護與人身權、財產權保護並列,為編纂民法典、豐富和發展我國民事權利理論提供了思想指引。更好維護人民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新時代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發展的鮮亮理論底色。
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為立法宗旨,以保護人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為主題主線,全方位宣示和規定了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各項權利。民法典按照一般權利、類型權利、特別權利、具體權利的邏輯,構建了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總則編對民事權利作了一般規定,各分編分別規定了民事主體的物權、債權、人格權、婚姻和家庭生活領域的身份權、繼承權,以及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在每一類權利和每一項權利之下,又包含更具體的權利規定。比如,在物權之下,規定了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在用益物權之下,規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一系列貼近中國實際、體現中國特色的民事權利。此外,還規定了不少新的權利或權益。例如,居住權以及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和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等。對於人格權、隱私權等權利,民法典第一次給予其明確的概念界定,賦予其具有時代性的豐富內涵。民法典健全和充實了我國民事權利種類,形成更加完備的民事權利體系,同時完善權利保護和救濟規則,形成規范有效的權利保護機制,確保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地享有民事權利。
民法典編纂凸顯了立法機關的科學思維和法理思維。從學理上看,人格權、人身權是人權的重要內容,在民事權利體系中居於重要地位。物權等其他民事權利是因人而存在的,來源於人權、服務於人權。民法典總則編關於一般民事權利的規定中,前四條都是關於人身權、人格權的宣示,突出了人權保護。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條文順序問題,而是體現了權利保護要符合人權與物權關系的基本理念,是符合人權保護要求的科學制度安排。這種安排既講體系又講法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法理價值,彰顯了新時代中國法治的法理精義。
我國民法典關於民事權利的規定,在理念先進、規定詳盡、體系協調、保障具體、實施可行、發展可期等方面,在世界現有的民事立法中是很突出的。一部以維護和發展人民權益為核心要義的民法典,彰顯了民族精神和時代底蘊,堅定了全體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決心。不斷豐富的民事權利體系,是我國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創新發展的重要成果,為世界民事法律理論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深化民事權利體系研究,是加強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理論研究富有前景的重要方向。我們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立足我國國情和實際,在民事權利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上作出新建樹。
(張文顯,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此文系作者在人民日報理論部7月5日組織召開的“加強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理論研究專家研討會”上的發言)
(來源:人民日報理論 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