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暉
2020年12月30日08: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站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高度,著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明確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並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反映了我們黨鮮明的文化立場和價值取向。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建議》精神,准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切實把公共文化服務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深刻認識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意義
文化既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紐帶、推動發展的重要支撐,又直接關系民生福祉、關系人的全面發展。沒有文化大繁榮,就沒有現代化強國﹔沒有文化幸福感,就沒有高品質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擺在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黨中央精神,充分認識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性緊迫性。
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迫切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文化權益,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推動我國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黨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執政理念,在文化領域最重要的體現就是擔當起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責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把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快建設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滿足感不斷增強。同時也應當看到,隨著時代進步和實踐發展,人們的平等意識、公平意識、權利意識日益增強,對實現包括文化權益在內的各方面權益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著力增進人民文化福祉,使人民文化權益得到更充分、更切實的保障。
更好適應人民改善生活品質新期待,迫切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提高,人民群眾物質生活越豐富,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我們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改善生活品質的願望更加強烈,享有更豐富、高品位文化生活的期盼日益高漲。可以說,文化已經成為衡量人民幸福指數的重要尺度,成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國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缺不缺、夠不夠”問題總體上得到解決,“好不好、精不精”問題越來越凸顯,高水平文化服務相對缺乏。這就需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著眼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優質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更好補齊文化發展短板弱項,迫切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發展、城鄉區域文化共繁榮,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實踐要求和重要目標。近年來,我國公益性文化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面向基層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進,貧困地區文化面貌大為改觀,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水平明顯提高。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博物館3410個,公共圖書館3189個,文化館3325個﹔近55萬個行政村(社區)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佔比95.46%﹔2176個縣(市、區)建成文化館總分館制,2155個縣(市、區)建成圖書館總分館制,分別佔比89.47%、91.9%﹔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9.1%、99.4%。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國城鄉、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差距依然較大,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不合理、基層文化設施利用不充分、文化服務效能不夠高等問題仍然突出。這就需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硬件”和“軟件”建設,不斷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加快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著力推出更多文藝精品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人民。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藝發揮著特殊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我國文藝事業呈現出積極向上、欣欣向榮的生動局面,文藝創作生產能力明顯提升,優秀文藝作品持續涌現,特別是圍繞一些重要時間節點,推出了許多質量上乘、膾炙人口的好作品。從電影來看,2019年生產電影1037部,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7億多,票房收入642億多元,其中47部電影票房過億元。
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人民群眾對文藝的需求越來越高,文藝對人民群眾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這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聚焦弘揚中國精神、構筑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更加自覺地為人民抒寫、抒情、抒懷,努力提供更多群眾喜愛的精神食糧。提高質量是文藝作品的生命線,要堅持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大力推進文藝創新,營造良好文藝生態,著力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經典佳作,不斷筑就新的文藝高峰。文藝越貼近現實、觀照現實,就越充滿生機活力,越廣受群眾歡迎。要切實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把准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更加主動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當代中國偉大實踐、人民群眾火熱生活中開闊藝術視野、開掘創作題材,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
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媒體是宣傳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呼聲的主要渠道,也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應運而生,媒體領域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給新聞輿論工作、人民生產生活帶來深遠影響。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體制機制、平台陣地、管理流程、人才技術等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不斷提高。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的深刻變化,要求我們深入把握信息化社會和全媒體時代發展新趨勢,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方針,以更堅定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加大統籌指導和組織協調力度,不斷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努力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要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堅持移動優先,加快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是推動基層媒體融合發展的主要抓手,目前全國已經建成2200多個,要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使之成為面向基層的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台和社區信息樞紐,更好地引導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
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
目前,我國總體上進入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發展的歷史階段。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是建立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農村文化發展不充分問題的迫切需要。
要把農村文化建設同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有效銜接起來,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要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繼續發揮文化扶志、扶智的重要作用,保持對脫貧地區文化建設投入力度總體穩定,不斷提高脫貧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質量。要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傾斜,向特殊群體傾斜。同時,要改進完善運行機制,推動“群眾點單”和“政府買單”更好對接,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要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健全機制、搭建平台,把“送”文化和“種”文化結合起來,增強農村的文化“造血”功能。文化設施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要統籌城鄉文化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實現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網絡有效覆蓋。要加強國家重大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推進國家版本館、國家文獻儲備庫、智慧廣電等工程,強基礎、利長遠、惠民生,帶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不斷達到新水平。
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
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在更大范圍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隨著數字中國建設的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平台和多種基礎資源庫、數據庫建設成效明顯,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長廊、數字藝術展示廳等大量涌現,為廣大群眾提供了越來越多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務。
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多點突破、快速發展,正在廣泛滲透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勢頭日益強勁,特別是我國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步伐加快,新型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完善,互聯網普及率和用戶規模大幅攀升,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面臨著極好機遇,具備許多有利條件。要緊緊抓住這一重要契機,更加重視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堅持建設和管理並重,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指導,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努力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要打通各層級公共文化數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群,構建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服務網絡。要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重點工程建設,把服務城鄉基層特別是農村作為著力點,不斷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讓人們更有效、更公平地分享公共文化服務。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命脈,是滋養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厚源泉。現在,學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成為一種新的時尚,人們越來越注重從中尋求思想上的啟迪、精神上的熏陶、道德上的感召。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使之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文物、古籍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記錄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要切實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厘清“源”與“流”,講清“古”與“今”,特別是要緊密結合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進行開掘深挖,真正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和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我國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目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就有55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達40項。要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更好地傳承和延續歷史文脈。要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推動傳統工藝振興。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繼承發展歷史文化、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一項創造性舉措,要堅持高標准、高質量,統籌推動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著力挖掘和展示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文化精神,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新輝煌不斷注入新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30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