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新發展格局引領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朱孔軍

2021年02月20日08:15    來源:《紅旗文稿》2021/3

原標題:以新發展格局引領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十四五”及長遠發展作出的戰略部署,其核心在於構建堅實的自主發展、高質量發展支撐體系,形成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高等教育作為最主要的人力資源供給陣地、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重要陣地,要不斷優化適應新發展格局需求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以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

更高質量立德樹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繁重任務,黨和國家的事業對優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高等教育要准確把握新發展格局對人才的新要求,深度融入社會發展進程,高質量培養各類人才。

把牢人才培養方向。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高等學校要始終站穩這個立場,深刻理解加強黨對教育事業全面領導的根本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構建思政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三位一體”思政課程體系,打造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思政工作體系,形成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教育體系,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類型、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特別是對優秀拔尖人才的需求。面向未來,高等教育要聚焦培養三類人才:一是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緊缺人才。根據國家戰略重點,基於產業結構調整,統籌一流平台資源,加快培養一批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緊缺人才、理工農醫類緊缺人才。二是跨學科拔尖人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要的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目前高等教育學科結構調整的重點應著眼於跨學科人才培養。三是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要圍繞辦學定位和市場需求,調整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類型,既滿足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對高端緊缺人才的需要,又能為經濟社會主戰場輸送高質量創新人才和大量應用型人才,讓各類人才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各得其所、盡展其才。

構建人才培養體系。新發展階段,在打通國內大循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各個環節,都需要高等教育源源不斷地輸送各類高素質人才。高等學校必須融入社會發展大循環,構建適應國家發展進程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人才培養體系涉及思政工作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是一個系統工程。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首先要“需求牽引”,當前我們迫切需要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人民群眾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最前沿,從教材、課程、教法、實踐、實訓等方面入手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打通不同學科,貫通課堂內外,融合教學科研,銜接理論實踐,整合調動各方優質資源,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要“以我為主”,遵循教育規律,探索形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理念、教材體系和教學方法,增強自主發展能力。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還要“激發動力”,通過強化師德師風、改革教師評價辦法、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加強學生學業指導、落實全員導師制等舉措,充分激發教與學的雙重動力。

更高水平創新轉化

暢通國內大循環,迫切需要科技創新引領高端高新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更需要科技實力護航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高等教育要緊跟國家戰略需求,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加快創新轉化。

緊跟國家戰略需求。“我國高校要勇挑重擔,釋放高校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潛力,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准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加快技術攻關。”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對高校加強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寄予厚望。服務社會是現代大學的重要功能,中國高校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要始終堅持“四為”方針,全方位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高等教育要加強科技創新工作部署,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把“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作為爭創世界一流的重要評價依據,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增強基礎研究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高校基礎研究,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這對高校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當前,在基礎研究方面,高等學校存在重大原創性成果比較缺乏,頂尖人才和團隊比較缺乏、特別是長期深耕基礎理論的人才和團隊缺乏,學科平台的綜合性、交叉性不夠等問題。高等學校應當從自身體制機制改革入手,通過自主布局基礎研究、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建立有利於原始創新的評價制度、健全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制度機制、加強與科研機構原始創新合作等舉措,集中培育一批原始創新研究基地和科研團隊,進一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研究型大學要立足“新型”,更加注重基礎研究能力建設,加快培養一流創新人才,在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實踐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應著眼“高端”,圍繞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建設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平台,匯聚和培養高水平人才團隊,推動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成為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主戰場”。

做實科教、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是將高校優質豐富的科學研究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的必然選擇,產教融合旨在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二者對高校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高校要牢固樹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科研活動就是人才培養的載體,在國家戰略布局的重點研究領域,鼓勵學生提早進課題、進實驗室、進團隊,為學生攀登學術高峰搭建平台。高校要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打造一批行業產業急需、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專業,建設一批校內校外聯動、優勢互補的實踐教學平台,深入開展產教協同育人。研究生培養要融入產教融合理念,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大力發展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學位教育,開展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養項目,將研究課題與產業發展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緊密結合,滿足企業新型人才需求,促成科研成果及時轉化。

更高智慧對外開放

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這一理念為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對高等教育發展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要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通過發揮內需潛力,加快形成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提升教育服務質量。高等教育能否提供與國外大學教育質量相當的服務,滿足人民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這是亟待回答和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對“雙一流”建設成效的最好檢驗。我國高等教育要在國際合作競爭中形成新優勢,一方面要全面提升質量,從供給側的大量投入轉到創新驅動內涵式發展。“十四五”期間,高等教育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等學校要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在發展理念、發展模式、評價體系和治理體系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創新,不斷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升辦學治校水平,構建協調開放、引領未來的高質量發展體系,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品牌。另一方面要堅持擴大開放。高等教育要同世界一流大學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技聯合攻關,引入國際優質教育資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重視發展中外合作辦學,探索適應多元教育體制的教育教學新模式,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現代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卓越國際化人才。

堅持思想文化引領。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是高等教育面臨的嚴峻挑戰。高等教育要發揮促進思想交流、增進文化理解的融合劑作用,一方面要“請進來”,秉持包容胸懷和時代眼光,加強同世界各國交流互鑒,不斷學習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與經驗,另一方面要“走出去”,保持文化自信與戰略定力,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和當代中國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彰顯中國對人類文明價值的引領和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構建中國特色、富有活力、充滿韌性的教育發展體系。

體現互利共贏宗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各國利益高度融合,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這就要求高等教育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謀劃對外開放,以更高的智慧、更主動的姿態推進交流合作。開放的目標要更加清晰,以互利共贏為核、提升質量為要,扎根中國,融通中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作者:華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研究員)

(責編:吳兆飛、萬鵬)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