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6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71.為什麼說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群英薈萃、少長咸集,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會上,文藝工作者暢所欲言、坦陳己見。有與會者直言:“有些作品,觀眾一邊看一邊罵,創作者一邊挨罵一邊還掙著大錢。這樣的作品是有經濟效益了,但是社會效益呢?”針對文藝領域存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字字鏗鏘,擲地有聲,振聾發聵。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需要偉大精神,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廣大文藝工作者緊跟時代、奉獻時代,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為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作出重要貢獻。2018年,我國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鋒,其中就有不少知名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都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優秀代表。同時,也不能否認,在文藝創作方面還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有的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有的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等等。這些現象警示我們,雖然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文藝繁榮創造了條件,但是文藝也可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發生偏差。必須堅持文藝發展的正確方向,絕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能沾滿銅臭氣。
社會主義文藝本質上就是人民的文藝。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以為人民不懂得文藝,以為面向群眾創作不上檔次,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於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幾十年來,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迎風雪、冒寒暑,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台,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文藝,文藝也需要人民。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始終追隨人民腳步,走出方寸天地,閱盡大千世界,讓自己的心永遠隨著人民的心而跳動,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立志創作出在人民中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
社會主義文藝是堅持社會效益為先的文藝。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記住鄉愁》、《我和我的祖國》、《山海情》等都是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文化產品要通過市場實現價值,當然不能完全不考慮經濟效益。然而,同社會效益相比,經濟效益是第二位的,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要服從社會價值。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文藝工作者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自覺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加強道德品質修養,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和做人處事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引領風尚。
文藝創作是艱苦的創造性勞動,離不開堅毅執著與創作定力。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一些人得了“浮躁病”。有人覺得,為一部作品反復打磨,不能及時兌換成實用價值,或者說不能及時兌換成人民幣,不值得,也不劃算。這樣的態度,不僅會誤導創作,而且會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浮躁的動機是追名逐利,表現是急功近利,背后就是在權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時產生了偏差,資本邏輯侵蝕了創作邏輯、市場標准取代了藝術標准。其實,真正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向來都是遠離浮躁、不求功利得來的,都是嘔心瀝血鑄就的。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路遙的墓碑上刻著:“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正是有了這種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藝作品才能打造出來。文藝工作者要明大德、立大德,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
習言習語
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能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先導。
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就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即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願,最后達到“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
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都是表揚甚至庸俗吹捧、阿諛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准取代藝術標准,把文藝作品完全等同於普通商品。要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褒優貶劣、激濁揚清,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於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於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於表明立場,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面對波瀾壯闊的新時代新實踐,我們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自覺做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進行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文藝創造,努力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
72.如何理解“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
你可以享受5G導覽機器人的講解服務,可以體驗5G沉浸式影視,可以通過5G+AR試衣鏡感受試衣效果……這是今天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烏鎮的日常。千年古鎮重煥活力,成為互聯網深刻影響世界的一個縮影。互聯網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同時也給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帶來了很多新挑戰。可以說,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誰輕視互聯網,誰就會被時代所拋棄。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
互聯網是意識形態交鋒的最前沿。歷史和現實反復証明,搞亂一個社會、顛覆一個政權,往往先從意識形態領域打開缺口,先從搞亂人們思想入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西方反華勢力一直妄圖利用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來“扳倒中國”,一些西方政客直言不諱地稱“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了辦法”,“社會主義國家投入西方懷抱,將從互聯網開始”。在香港修例風波、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問題上,西方國家利用網絡混淆是非、顛倒黑白、上下其手,企圖抹黑中國、擾亂人心。這些都說明,互聯網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到我們黨能否長期執政,關系到國家能否長治久安。
互聯網是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是把雙刃劍,用好了造福國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帶來難以預見的危害。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0.4%,日益成為老百姓“收音”、“發聲”的主渠道。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國際國內、線上線下、虛擬現實、體制外體制內等界限愈益模糊,構成了越來越復雜的大輿論場,更具有自發性、突發性、公開性、多元性、沖突性、匿名性、無界性、難控性等特點。一張圖、一段視頻經由全媒體幾個小時就能形成爆發式傳播,造成很大影響。一旦應對不當,“茶杯裡的風波”可能演變成“社會大風暴”,放大社會風險,影響社會穩定。隻有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切實維護網絡安全,提高互聯網建設管理運用水平,才能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習言習語
網絡空間同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
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那就也應該成為我們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
過好互聯網這一關,必須壯大主流輿論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直氣壯唱響網上主旋律,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是掌握互聯網戰場主動權的重中之重。要堅持黨管網絡、黨管新媒體,落實“兩個所有”要求,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深入開展網上輿論斗爭,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團結、凝聚億萬網民,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比如,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出品的H5作品《燃爆!史上最牛團隊這樣創業》,將中國共產黨“創業史”以酷炫的快閃形式在網上呈現,新華社推出“點贊十九大,中國強起來”系列互動活動,創造了史上首個“30億級”國民互動產品,引領了新媒體輿論場,激發了網上正能量。
過好互聯網這一關,必須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要推動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淨化網絡生態。
過好互聯網這一關,必須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當前,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做好媒體融合這篇大文章,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關系,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過好互聯網這一關,必須重視核心技術。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對互聯網行業來說,企業即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裡,那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這些年來,我國互聯網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某些方面初步構筑起了優勢,但也有不少短板和軟肋。中興被禁、華為告急,在中美經貿摩擦中,美國直刺的正是中國“缺芯”軟肋。過好互聯網這一關,必須直奔“深水區”,勇闖“無人區”,扭住基礎技術、通用技術、非對稱技術、“殺手锏”技術、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爭取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實現“彎道超車”,盡快在互聯網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
縱觀世界文明史,人類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經歷信息革命。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互聯網極大提高了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必須牢牢抓住,決不能失之交臂。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強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為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06日 05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