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堅定不移將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引向深入

2024年10月22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文化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明確改革路徑和具體舉措,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瓶頸問題,以戰略性、引領性改革舉措不斷深化改革,努力開創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編  者

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

劉榮剛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堅持住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還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共產黨人繼續作出回答。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做好宣傳思想工作,要放到這個大背景下來認識。”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但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將“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進一步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都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中。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新時代,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和鞏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地位。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常態化制度化。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自覺把這一重要思想貫徹落實到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過程各方面。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在揭示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中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

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是意識形態中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倡導科學精神,弘揚新風正氣。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和各類群眾性主題活動組織機制,優化英模人物宣傳學習機制,推動全社會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爭做先鋒。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教育引導全社會自覺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形成網上思想道德教育分眾化、精准化實施機制,增強說服力感染力。建立健全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協同治理機制,完善“掃黃打非”長效機制,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道德問題。

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輿論工作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輿論導向正確,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事業發展﹔輿論導向錯誤,就會動搖人心、瓦解斗志,危害黨和人民事業。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要堅持以正確輿論引導人,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全面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圍繞重大時間節點,密切跟蹤意識形態動向,堅決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趨勢,實施全媒體傳播建設工程,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讓主流思想輿論產生傳播乘數效應。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准確把握網上輿情生成演化機理,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和較量有時仍然十分尖銳。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我們在意識形態斗爭上不但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余地,還要以敢於斗爭的精神、善於斗爭的本領主動應戰,牢牢掌握主動權。各級黨委(黨組)要把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切實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加強對宣傳思想領域重大問題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戰略性任務的統籌指導。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防止給錯誤思想觀點傳播提供渠道,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增強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政治敏銳,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對各種政治性、原則性、導向性問題敢抓敢管、敢於亮劍,堅決同那些惡意攻擊黨的領導、攻擊社會主義制度、歪曲黨史國史、造謠生事的言論開展斗爭。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編審)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

向  勇

文化興則民族興,文化強則國家強。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高質量、多種類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是一個時代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是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等機制,是文化資源配置的重要途徑。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生產高品質內容。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是精神文明的內容載體,優質的內容是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內核。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首先要在源頭做好優質文化內容生產。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堅持“兩個結合”,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明確價值導向,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推動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更加關注現實、關注生活、關注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推出更多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和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高質量主體。持續做好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離不開多元化主體的共同參與,也需要不斷完善各類主體的生產經營機制。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和內部運行機制創新,激發文化事業單位的創新創造活力。深化文化領域國資國企改革,推進轉型升級,優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和企業集團。完善文藝院團建設發展機制,建立和完善劇本質高量多、劇目紛呈多彩、劇場布局合理、院團人才輩出的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實現國有文藝院團創演質量、管理水平、服務效能大幅提升。加大平台型文化企業的監管力度,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培養骨干型、新銳型和“小精特型”民營文化企業,扶持“出海型”文化企業。

用好有效渠道。公共文化供給和文化市場供給都是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的有效渠道,要結合用好,不能厚此薄彼。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格局。發揮市場競爭的有效作用,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採購標准和規范流程。打通各級文化資源的流通機制,構建國家級、區域級、縣鄉級文化資源轉化平台,發揮數字平台和網絡技術的優勢,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拓寬文化服務領域和文化產品傳播渠道,提高文化傳播效率。提升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提高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在文化貿易中的份額。

完善要素投入。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離不開文化生產的資本、資源、勞動力、技術等要素的融合投入。要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實現城鄉公共文化資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產業基金和社會資本的協同作用和傳導效應。大力培育文化人才,激發文化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提高數字文化人才隊伍素養,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提供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打破文化數據孤島,規范文化數據交易平台,推進文化數據交易,探索區塊鏈跨鏈互認機制。促進文化創新的跨界融合,推動文化與旅游、體育、商業等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創意農業、工業旅游、首發經濟等文化消費新場景。

深化協同治理。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的優化,離不開文化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形成多方面協同治理機制。要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加大文化立法,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等法律,完善有利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法規制度,推動地方立法工作。深化文化領域行政審批備案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深化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加強版權保護,打擊侵權盜版,建設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版權、商標、專利一體化保護的融合機制。

(作者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堅持走中國特色治網之道

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

方興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在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提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今天,信息革命的時代潮流浩蕩前行,網絡空間承載著人類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不僅是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也是文化建設的新空間。以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引向深入,是數字時代深入實施網絡強國戰略、以信息化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強和改進意識形態工作、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深入把握全球網絡技術新的變革浪潮,不斷健全網絡管理體制,統籌考慮、系統謀劃、全面落實各項重點任務。

發展好和治理好,始終是互聯網這枚硬幣的兩面。互聯網進入中國30年來,我國的網絡治理始終契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性,基於問題導向進行實踐探索。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抓住信息革命歷史機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治網之道。我們堅持系統性謀劃、綜合性治理、體系化推進,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基本建成,網絡綜合治理效能不斷提升。面向未來,要牢牢把握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基本要求,營造綜合治理新生態,提升網絡治理能力,凝聚網絡治理強大合力,助力數字經濟健康發展,讓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網絡管理體制改革。網絡空間作為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其中的諸多問題都是由具有多樣性、綜合性、系統性的因素形成的。因此,管網治網必須具備整體性、一體化的思維,而不能依靠傳統條塊分割的治理思維。“歸口領導、集中統一、高效協調”原則為網絡管理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要堅持黨對網絡綜合治理工作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強化各級黨委(黨組)政治責任、領導責任,強化屬地管理和主管主辦責任,全面落實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快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法律、經濟、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網絡綜合治理格局。發揮網信部門統籌協調作用,加強網信部門與管網治網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壓實網絡平台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各類網絡社會組織自我教育、自我規范、自我約束作用,形成網絡治理強大合力。

進一步整合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網絡空間不僅延伸了現實社會,還與之深度融合,形成了復雜的數字生活。面對網絡內容生產和傳播速度前所未有的現狀,推動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有效整合,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十分必要。要完善網上輿論引導工作機制,推動各級黨組織、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群團組織主管主辦的各類網絡賬號、網絡媒體積極主動發聲,塑造網上主流輿論新格局。健全網上輿論風險防范機制,針對網上出現的錯誤思潮和有害信息,及時發布權威信息進行澄清和批駁。健全網絡輿情應對與現實問題解決的聯動機制,確保網絡輿情的應對措施與現實問題的解決有機統一。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持續打擊網絡謠言、有害信息、虛假新聞、網絡敲詐、網絡水軍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違規行為,特別是要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體系,堅決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盲目追星、打賞充值、沉迷網絡游戲等行為。

盡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從自動生成文本、圖像到構建虛擬場景,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其顛覆性和引領性重新定義人類社會信息傳播范式。如果沒有適當的管理機制,這一技術也可能被濫用於制造虛假信息,甚至威脅輿論生態。面向未來,我們既要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積極應用,也要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管理機制,推動科技進步與產業安全有序發展。具體來看,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要尊重社會公德和倫理道德,確保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數據獲取和模型訓練過程中符合法律要求。保障用戶的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防止用戶數據被濫用,同時通過明確服務規范和安全措施,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和安全感。嚴格對生成的圖片、視頻等內容進行標識,提高生成內容的准確性和可靠性。完善嚴格的法律責任追究機制,確保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遵守法律法規。

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輿論飛地,隻有不斷完善並有效執行法律法規,才能確保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要健全網絡管理法律法規,聚焦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網絡數據安全、反對網絡暴力等重點領域和技術發展前沿領域,加快立法步伐。加強網絡執法隊伍建設,提升執法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技術運用能力,引入先進技術手段,提高網絡執法的精准性和效率。加強網信部門與公安、司法等部門的合作,實現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形成打擊網絡違法犯罪的合力。加強網絡法治宣傳教育,提升公眾的法律意識和網絡素養,形成全社會共同維護網絡空間法治的良好氛圍。建立國際網絡安全合作機制,共同應對跨境網絡犯罪和網絡威脅,提升全球網絡空間的安全水平。

(作者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

邵育群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大力提升文化傳播力、文明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在做好中國的事情的基礎上講好中國的故事,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在漫長的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以來,我國不斷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工作,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大大增強,為塑造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兩個大局”加速演進並深度互動,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隨著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國際社會學習中國發展經驗、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國外民眾了解中華文明的願望更加強烈。同時要看到,我們的國際話語權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相匹配。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並聽清中國聲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明確提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的重大舉措,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明確了路徑。

注重多領域協調、多主體協同、多渠道協力。要注重多領域協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領域的現代化建設及其與世界的互動。當前,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環境、社會民生等諸多領域取得的發展成就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立足於多領域協調的國際傳播格局能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一個完整的、精彩的中國。因此,要促進宣傳、外交、經貿、旅游、體育等領域協調配合,和世界有效互動。要注重多主體協同。多主體參與是新媒體條件下國際傳播的主要特點之一,建立立體式國際傳播格局不僅需要多主體參與,更強調多主體協同。多主體協同形成合力有利於在國際傳播中呈現更豐富的視角,有利於提高國際傳播的廣泛性和精准性。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推動部門、地方、媒體、智庫、企業、高校等主體協同發力,圍繞國際社會關切的問題,積極主動地發出中國聲音。要注重多渠道協力。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必須注重傳播渠道建設。要用好現有國際傳播的傳統渠道,探索拓展新渠道,加快打造多渠道全媒體傳播矩陣。除了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還要更好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平台和渠道發聲﹔重視發揮海外華人、海外中資企業、國際友人等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等等。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要解決我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的問題,破解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困境,必須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也是我們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學深悟透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要義,對於我們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多次寫入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重要文件,彰顯了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在復雜的國際背景下,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地講好中國故事,用國際社會聽得懂的話語講好中國故事,挖掘中國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善用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隻有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中才能得到更好彰顯。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要善用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提供了中國方案。第七十八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中國提出的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決議,充分表明全球文明倡議順應時代潮流、契合時代需求。我們要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各類文明交流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建設,為文明間的對話交流提供高質量平台。深入實施中華文明全球傳播工程,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擴大國際人文合作交流,推動走出去、請進來便利化,把全球文明倡議的核心要義落實到具體實踐中。

(作者單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2日 13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