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用好兵團精神這一寶貴財富

徐艷

2024年10月23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用好兵團精神這一寶貴財富

   【專家點評】

   斗轉星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走過了不平凡的70年。70年來,兵團充分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為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一種價值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總是產生於一定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裡,屯墾在天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紅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傳承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史。兵團精神從誕生之初便在兵團人身上打下深深烙印,鼓舞、激勵著兵團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創造了無數奇跡。

   新疆和平解放之初,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生產方式落后。兵團建立在風頭水尾、沙漠邊緣,水資源是兵團發展的最大剛性約束。為了挖渠引水,老一輩兵團人像愚公移山一樣肩挑背扛。就這樣,兵團人從無到有建成了規模化大農業,興辦起大型工礦企業,生產出新疆眾多“第一個”工業品,奠定了新疆現代工業發展的基礎。而今,兵團更是形成了以綠色化工、棉花和紡織服裝、新材料、新能源等七大產業為主導、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

   兵團精神是兵團建設事業發展的精神基石,如同燈塔指引了兵團人的前進道路。從設立伊始,兵團人便遵循“不與民爭利、不與民爭水、不與民爭地”的原則,通過一代代人的接續奮斗,讓兵團在沙漠邊緣、茫茫戈壁、邊境沿線這些惡劣環境中,探索出一條具有兵團特色的沙漠增綠、發展增質、產業增效、職工增收的生態建設發展之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人說“兵團精神已經過時了”。一種文化、精神或價值觀念的形成是受到一定物質生產條件制約的,物質生產條件發生變化,伴生的精神或價值觀念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應清醒認識到,兵團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在兵團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所展現的愛國精神、奮斗精神等元素,仍然在塑造人、凝聚人、鼓舞人。

   在兵團發展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典型人物:帶領團隊研究出兩代鋪膜播種機的陳學庚院士,打通戈壁“輸液管”開創節水灌溉“兵團模式”的尹飛虎院士,結束了中國沒有細毛羊歷史的劉守仁院士,巡邊50年如一日的邊境線上的“活界碑”魏德友,20多年以哨所為家的馬軍武夫婦……他們奮斗在兵團履行特殊使命的最前沿,是兵團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的見証者和參與者。可以說,兵團精神在今天仍熠熠生輝,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兵團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積極用好這一寶貴財富,多措並舉、精准發力、久久為功,推動其在新時代發揚光大。積極守護紅色陣地,系統梳理兵團紅色家底,不斷豐富兵團紅色文化資源寶庫﹔著力加強兵團精神的研究、闡釋和宣傳教育,持續推出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切實發揮好課堂育人主渠道,提升兵團精神育人實效﹔積極打造職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增強兵團紅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健全弘揚兵團精神激勵機制,選樹踐行兵團精神的先進典型,推動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力量奏響弘揚兵團精神的大合唱。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兵團作為實現黨中央關於新疆工作總目標的重要戰略力量,將著力賡續紅色血脈,牢記使命、不負重托,把兵團建設得更強大更繁榮,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兵團篇章。

   (作者:徐艷,系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項目統籌:本報記者 陳海波)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