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正確處理的重大關系

馮繼康

2024年11月13日08:2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正確處理的重大關系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建成教育強國的奮斗目標,明確提出建設教育強國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即“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等重大關系”。這是對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路徑與經驗的深刻總結。

1.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的關系

教育事關國家安全與發展,具有鮮明的國家戰略屬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其中教育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教育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

同時,教育是民生重大關切,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具有鮮明的人民屬性。建設教育強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回答好為誰發展教育、依靠誰發展教育的根本問題。在此意義上,建設教育強國,就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回應人民群眾對公平優質教育的期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更高質量更加多樣的教育需求。

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是建設教育強國價值追求的一體兩面。正確處理兩者關系,就要准確把握教育發展的根本立場和價值訴求,實現國計與民生相統一。面向未來,一方面,要把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建設教育強國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人才培養擺到更加突出位置,為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提供人才支撐,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另一方面,要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維護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建設教育強國,必須聚焦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更高質量更加多樣的教育需求,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2.正確處理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關系

知識是人類認識的成果和結晶,教育是每個人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重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知識是每個人成才的基石,在學習階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要通過學習知識,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對於學生而言,學習知識是本職﹔不學習知識,就沒有辦法贏得未來。

知識學習主要體現為智育,但對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言,教育不限於智育,還包含德育、體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等多個方面。堅持全面發展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明確了教育強國建設方向,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后繼有人。

由此可見,知識學習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標之一。正確處理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關系,要深刻理解黨的教育方針,准確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時代越是向前,知識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智力水平,培養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成為教育的重要任務。為此,必須增強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的自覺性和緊迫感,豐富其知識儲備,完善其知識結構。當然,學習知識絕非讀死書、死讀書,而是要融會貫通,能夠運用知識去理解和解決新問題,與其他事物建立起新聯系、悟出新道理、獲得新成長。為此,應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下功夫,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提高各方面素養,使之具備開闊的視野、扎實的本領、綜合的能力。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破除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促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正確處理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的關系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本職功能。當今時代,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專門圍繞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進行部署,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吹響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號角。

能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養成效的重要標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教育本體功能向社會功能的延伸,有助於形成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體現了教育的服務指向,是教育本體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鮮明體現。處理好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的關系,本質上就是處理好人才培養規模數量與結構質量的關系。一方面,以高質量的教育培養造就數量規模龐大的人才隊伍。著眼建成人才強國的目標,破除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構建各級各類人才精准適配使用機制。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系統分析我國各方面人才發展趨勢及缺口狀況,根據科學技術發展態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動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努力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同時,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各得其所。

4.正確處理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的關系

規范有序,是教育活動正常有效開展的前提。沒有規范有效的教育教學秩序、教育從業者工作秩序以及教育管理秩序,教育工作就會混亂無章、無從開展,教育效率、教育公平更無從談起。因此,必須持續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保障教育事業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行。

教育活力是教育系統健康與否的重要表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應通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的生機活力,不斷凝聚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澎湃動能。

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是矛盾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反映的是推進教育綜合治理和教育綜合改革的辯証關系。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一方面,切實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矢志奉獻國家和人民。加強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健全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教,規范辦學行為,嚴守教育安全底線。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堅守三尺講台,潛心教書育人。另一方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破除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創新教育理念,激發各級各類教育主體積極性、創造性和能動性,激發教育系統活力。以評價改革為突破口,牽引育人方式改革、辦學模式改革、管理體制改革、保障機制改革等綜合改革,不斷打好推進落實的“組合拳”,共同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

5.正確處理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

從中國實際出發,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中國自古以來有重教、樂教、助教、興教的優秀傳統,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獨特的文化環境和現實國情等,決定了教育強國建設隻有根植於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土壤中,接受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滋養,才能走出適合中國國情、滿足人民需要、解決中國難題的教育現代化之路。

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不是關起門來辦教育,而是基於我國改革開放歷史經驗和教育發展實際作出的重要選擇。毛澤東同志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在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借鑒國際經驗,就要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在把牢正確方向和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借鑒國外教育的先進經驗,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自主培養能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體現了教育強國建設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有機統一。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一是必須以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証,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使命,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立足中國實際,堅定文化自信。二是推進新時代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在全球集聚人才和資源,將我國建設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三是在國際教育合作交流中,堅定支持多邊教育合作,認真總結我國在人口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國家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成功經驗,積極向國際社會貢獻教育治理的中國方案,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作者:馮繼康,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