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化國家治理研究 推動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

任 勇

2024年11月15日08:2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深化國家治理研究 推動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治理理論在政治學研究中居於重要地位。進入新時代,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學界從基礎性知識、建構性知識、集成性知識等不同維度,推動政治學知識自主性程度的提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了“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我們應在以往研究基礎上,結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國家治理實踐,明晰研究范疇、完善研究邏輯、突出研究重點,不斷夯實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基礎。

明晰研究范疇

合理自恰的研究范疇既能夠為知識體系的形成提供清晰的整體框架,又能夠保証科學的學術邊界。過去一段時期,學界在對治理理論進行研究時,更多熱衷於引介基於西方政治社會情境所形成的理論,而對中國情境下國家治理實踐及其理論考慮不足,以致經常出現理論前提與研究內容無法適配、研究結論無法回應迅速發展的中國實踐等問題。因此,深化國家治理研究,首要的就是結合中國國家治理實踐明確相應研究范疇。

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推進,以治國理政新發展新實踐為核心而形成的國家治理知識生產、分享、應用以及創新漸次展開。學界從不同側面逐步深入國家治理研究內部,而這個過程是與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步進行的,充分反映了中國國家治理實踐從夯實基礎、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全過程。這一過程在賦予國家治理研究以強大生命力的同時,也極大充實了治理研究原有的知識框架,以鮮明中國特色明晰了國家治理研究范疇,進而拓展了未來中國政治學自主發展的理論空間。

具體來講,國家治理研究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治國理政實踐為核心內容而展開,因此國家治理研究范疇的確定,既要考慮中國國家治理變遷中深厚的歷史底蘊,又要考慮國家治理結構中的橫向主體和縱向空間因素。從歷史演變看,中國在從傳統國家到現代國家轉變的過程中,經歷了連續不斷的內生性演化並積累了豐富的國家治理經驗,最終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橫向主體來看,國家治理在不同主體關系層面,分別形成了黨的領導、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市場治理等內容。從縱向空間來看,國家治理在不同空間分布層面,分別形成了城市治理、鄉村治理、邊疆治理等內容。以上研究范疇,不僅體現了中國治理的基本特點,而且可以與其他國家政治學研究進行對話,使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既體現時代觀照又具有世界視野。

總體上看,在學界共同努力下,立足新時代治理實踐,國家治理研究涵蓋的內容逐步清晰、研究范疇更加明確,為政治學自主知識的有效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在國家治理研究范疇之內,圍繞諸如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過程人民民主、新時代“楓橋經驗”等具體治理領域,已形成了眾多具有較強自主性的政治學知識,有力支撐了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

完善研究邏輯

一個完備的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具有強大理論說服力並能夠有效指導實踐,其知識生產必須基於合理的研究邏輯。具體到國家治理研究,其研究邏輯既體現對象、方法、過程以及結論之間的合理自洽和有序關聯,又納入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中國化時代化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思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基本要素,具體包括價值邏輯、制度邏輯與運行邏輯。

價值邏輯層面。任何一種類型的國家治理,都面臨何為基本遵循的前提性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增加了推動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的內容。這就要求在國家治理實踐中更加重視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更加強調社會發展實績實效和人民滿意度,同時也從價值邏輯層面為國家治理研究提供了更為鮮明的標准和依據。

制度邏輯層面。中國的國家治理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之上,所有的治理實踐都圍繞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不斷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僅為國家治理提供了可靠制度保障,也為制度研究供給豐富資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制度建設,是國家治理研究的主軸之一,由其衍生的制度產生、發展、執行、創新及互動等,都應納入國家治理研究邏輯當中,從而彰顯中國國家治理研究的制度特點。

運行邏輯層面。中國國家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問題導向,並在此基礎上建構起各種類型的治理機制,不斷提升國家治理的有效性。隨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實踐的推進,國家治理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必定交織疊加、錯綜復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優化體制機制來破除各種深層次障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堅持問題導向,出台了一系列涉及體制機制改革方面的重要措施。對於國家治理研究而言,應聚焦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新舊治理難題,對提升治理效能中的各種機制進行學理化研究,總結發現其運行規律和機理,以治理機制的研究突破助力國家治理的高質量開展。

總之,國家治理研究的價值邏輯、制度邏輯和運行邏輯,均深嵌於政黨、國家、政府、社會以及市場等政治學研究核心內容之中。未來,需要立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結合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特點,不斷完善國家治理研究邏輯,提升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科學性和理論說服力。

突出研究重點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全局、把握重點,聚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重大問題謀劃推進。與此相適應,深化中國國家治理研究也是一項系統工程,以國家治理研究推動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需要結合改革實踐,突出研究重點。概括來說,國家治理研究應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國家治理中的制度理論研究。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治理理論主要呈現出去國家化與非中心化的特點,而中國國家治理更加側重集中統一基礎上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設。自古以來,中國就逐步形成了包括朝廷制度、郡縣制度、科舉制度、監察制度、軍事制度等一整套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發揮領導制度、組織制度等在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作用,國家治理實踐與制度建設內容相互聯系、相互支撐,制度是治理的根本依據,治理是制度的具體落實,共同構成中國國家治理研究的一體兩面。隨著制度建設的不斷推進,制度理論研究在國家治理研究中日益重要,推動制度建設和治理效能轉化融合成為重中之重。同時,還要與以往政治學中較為豐富的制度知識與制度研究相互參考循証,深入挖掘國家治理中的制度文化資源。

國家治理中的重大關系研究。作為一個超大型國家,中國在推動國家治理有序發展中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一些關鍵性重大關系直接涉及國家治理的有效性。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圍繞調動黨內黨外、國內國外一切積極因素,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目標,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中帶有全局性的十大關系。改革開放后,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事關國家治理全局。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事關改革成敗和國家治理是否有效。例如,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需要圍繞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目標,靈活處理不同場景下的政府和市場關系。我們應從這些事關國家治理的重大關系入手,圍繞黨的領導、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等具體領域,發掘其內在理論張力及其政治學內涵。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政治學知識,會顯著增強反映超大型國家治理現實的知識生產的自主性。

國家治理的新興領域研究。中國作為一個正在迅速發展的大國,治理領域各種新情況新現象新命題不斷涌現,亟須給予及時關注並將其納入知識生產當中。從實踐來看,無論是社會領域、市場領域還是技術領域,都在隨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而發生急劇變革,這就需要國家治理研究及時給予關注跟蹤並實現政治學知識生產和再生產,將國家治理研究的一般性原理與新興領域結合,拓展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視野。例如,發展新質生產力,就需要構建與其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思維方式的同時,會極大推動經濟、社會、思想各方面的變革,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治理研究如何參與其中,積極與其他學科開展理論對話並作出相應的知識貢獻,是建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內在需要。再如,“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命題的提出,一方面深化了對人民城市等城市治理和社會治理領域的認識,充實了國家治理已有研究范疇﹔另一方面在與西方城市政治學理論對話過程中,以中國本土治理理論和實踐情景推動了政治學自主性知識的產生。

總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是一個系統工程,國家治理研究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並會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隨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我們需要在完善已有研究和對人類政治學有益成果進行吸收借鑒的基礎上,追蹤國家治理實踐的變與不變,從多方面深化國家治理研究,不斷增強研究的理論厚度和說服力,為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任 勇,系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