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放眼全球,任何一個教育強國都是高等教育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出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的導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出戰略部署。沒有中國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如何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如何把握和順應大學發展趨勢,如何提高大學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能力?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扎根中國大地辦好高等教育
石中英
高校是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著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高等教育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明確提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扎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統一的,隻有扎根中國才能更好走向世界”,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從理論上看,扎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之一,科學回答了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動力和道路等重大問題,生動闡明了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根本要求。其中,“中國大地”不僅指中國的地理疆域,更包括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以及生活在這一疆域中的人民等,具有十分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指向。如果不能扎根或者根扎得不夠深,就不可能從中國大地獲得足夠的養分,其結果就會發育不良。隻有根扎得越深,高等教育才能愈發枝葉繁茂、碩果累累。“大地”“扎根”這種充滿思想性的形象化表達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深刻表明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必須符合並體現我國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外國大學作為模板。脫離中國國情、動輒從西方標准出發來評價或指導我國高等教育,在思想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正確處理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重大關系,從我們的歷史、文化和國情出發,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培養和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服務和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成就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高度。
從實際上看,扎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具有充分的歷史依據和現實依據。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形成了一貫重視文教和人才培養的深沉歷史積澱。我國漢代就建立了太學等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國家教育機構,宋代出現了四大書院這類地方教育組織,有《大學》這樣的專著論述成年人的修身治國之道。清末維新變法以來,我國開始仿照外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建立現代大學,學習借鑒過西歐、美國、蘇聯等不同地區和國家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辦學經驗。經過艱辛實踐探索,我國高等教育走過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極不平凡歷程,辦學規模、培養質量、服務能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史的厚重文化底蘊孕育出獨具特色的哲學智慧、天下視野、家國情懷、道德理想、價值觀念等,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樹立文化自覺、增強文化擔當。當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與此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借助國際合作、利用外部資源發展高等教育面臨更多困難和挑戰。在新的時代背景和國際背景下,扎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對於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切實做到扎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高校需要解決好知、情、意、信、行等五個方面的問題。從知的方面說,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明確我們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深入領會扎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的科學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深刻認識扎根中國大地對於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所具有的重大方法論意義。從情的方面說,要深刻感悟扎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所蘊含的深厚文化情感、赤誠家國情懷以及強烈使命擔當,從中汲取強大精神力量,不斷增強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從意的方面說,要保持頭腦清醒。扎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帆風順。由於思維慣性、主觀偏見等多重因素影響,過於看重外國標准、片面強調國際化、迷信西方帶來的思想觀念束縛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一些人身上仍有不同程度表現,比如習慣於用一些外國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來理解和判斷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等。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動搖,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以扎根中國大地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從信的方面說,扎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深深植根於“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在高等教育發展道路上的直接體現。必須堅定“四個自信”,不斷把“四個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發揮優勢、揚長補短,把大學辦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個性。從行的方面說,要找准扎根的具體位置,從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出發,把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與時俱進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同時加強國際對話,向世界講好扎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的故事,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以系統思維全方位培養高質量人才
倪海東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必須緊緊圍繞這一根本問題和核心課題來推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作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的戰略部署。為了更好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高校要堅持全局觀念,進一步強化系統思維,做到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以改革添動力、激活力,不斷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全方位人才培養格局,助力我國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這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的應有之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是青年學生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全面回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通過整體規劃和系統設計,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學校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抓住理想信念教育這個關鍵,引導青年學生胸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堅持“五育並舉”,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培育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辦好學校思想政治課,發揮好思政課鑄魂育人作用,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元素延伸到各類課程中,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互促共進、高度統一。
貫通培養鏈條協同育人,培養更多優秀拔尖創新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今天,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特別是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尤為迫切。中國教育是完全能夠培養出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我們要有這個自信,開拓視野、兼收並蓄,扎扎實實把中國教育辦好。需要認識到的是,人才的成長有其內在規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有賴於每一個教育階段的相互銜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也有賴於學校教育各環節的相互關聯、相互協同、相互促進。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進一步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在基礎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職業發展階段等進行有序銜接。在高等教育階段,繼續深入探索“高精尖缺”領域招收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選拔機制,將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有效貫通起來。同時,著力加強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構建多元化、發展性的學業考核評價制度,通過搭建立體化的協同育人體系,提升學生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更多優秀拔尖創新人才。
注重科技賦能人才培養,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就是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看清發展大勢,才能把握事物本質、把握發展規律、把握工作關鍵,不斷增強人才培養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要清楚看到數字時代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深刻變化,深刻認識到隨著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不斷迭代創新,技術應用場景日益豐富拓展,科技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字技術每一次重大突破和發展,都會對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產生積極推動作用。比如,有了互聯網,我們就能夠在網絡空間創造虛擬的教學課堂,從而有效打破線下課堂的時空限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隨時隨地廣泛共享,進一步提升教育的可及性、有效性。又如,借助數字技術,學校能夠對學生學習狀態進行動態監測和分析,並根據學生個人特點,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教學內容,規劃學習路徑、監測學習進度、評估學習成果,實時生成全鏈條、個性化的學生成長檔案,方便持續評估和改進教學計劃,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數字時代,我們要把握技術前沿及其對教育教學的影響,不斷創新教學形式和方法,更好整合利用多元教學資源,開展體驗式、互動式、沉浸式教學,以提升課堂質量保証人才培養質量。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高校必須深刻認識新形勢下人才培養工作對於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的重大戰略意義,加強頂層設計,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系統謀劃、統籌推進人才培養各項工作,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實現民族復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作者為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
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
楊 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盡管經濟社會發展賦予高校多種使命和功能,但高校的根本還是培養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既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的必然要求。“雙一流”建設高校要自覺承擔起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重任,切實推動“雙一流”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邁上新台階。
近年來,通過實施“拔尖計劃2.0”“強基計劃”等政策舉措,在計算機科學、數學、基礎醫學、經濟學等9個領域推動“101計劃”,布局建設28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探索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小班化教學、本碩博貫通培養,我們不斷優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實現了對拔尖創新人才的有組織培養。比如,北京大學設立“鹿鳴書院強基班”,設計“名師引領、學科交融、本博聯通、國際競雄”的人才培養方案﹔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英才班”讓具有數學天賦的學生盡早跟隨國際大師學習和工作,實現迅速成長﹔蘭州大學萃英學院構建自主學習、朋輩互助、文理相融、溫馨和諧的學習生活社區,打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新型書院文化﹔等等。
盡管“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探索實踐中不斷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營造浸潤式環境,發揮了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但與黨中央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相比、與應對國際科技人才激烈競爭的迫切需要相比,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仍然任重道遠,還面臨著“四不”問題。一是活力不強。學科化、院系制的傳統辦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才創新素養提升,學科設置對重大科學問題和社會發展需求變化反應不夠靈敏,人才培養模式過於標准化,缺乏對學生個性和差異的充分關注。二是合力不足。不同學段之間人才貫通培養有待進一步形成合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發展的示范作用仍需彰顯,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加強。三是發展不均。充分重視人才的專業成長,但對人才志趣形成、通識積累、創造力激發等關注較少,直接影響人才可持續發展。四是數量不夠。人才培養規模還不能滿足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解決“四不”問題,必須構建高質量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統籌選拔、培育、評價一體建設。探索“由粗到細”的人才選拔形式。選拔先要“粗”,在過程中逐漸“細化”,通過多次動態選拔允許學生“進出”和“換道”,給予學生更多發展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和方向。學科結構設置對教育教學資源配置起著基礎性和導向性作用,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學科結構設置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學科、專業和課程交叉融合。構建“寬基精專”的課程體系,既開發豐富的通識課程為人才發展打下寬厚基礎,又設置多元精深的專業課程給予學生個性化選擇,給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機會,以富有挑戰性的研究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尊重人才成長規律,以創新價值、創新能力為評價導向,探索長周期、有利於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體系,讓他們有更長時間、更大空間去試錯,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
推動長鏈條貫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基礎教育、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縱向協同、貫通培養。“雙一流”建設高校要與高中有機銜接,重視對人才的價值引領、思想塑造,將對學生的志趣培養始終貫穿教育全過程,促進學生創新知識積累和批判性思維發展,造就既具有扎實專業理論功底和科研能力,又具有健全人格、正確價值觀並擁有高尚精神追求的拔尖創新人才。要完善並優化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機制,統籌制定既具有延續性而又靈活富有彈性的培養方案。要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差異化選拔機制,為具有特殊潛質的學生提供發展快車道。
深化多元主體協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多主體參與的過程。“雙一流”建設高校要協同其他主體,匯聚促進人才成長的培養合力。要加強科教融合,將科研活動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進入實驗室和科研團隊,讓學生在科研實踐中學習和成長。要加強產教融合,與行業龍頭企業等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同推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通過設立實踐教學基地、開展校企合作項目等方式,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要加強國際交流,借鑒外國的人才培養經驗,深化與世界一流大學合作,搭建國際交流學習平台。通過聯合培養、交換交流等多種方式推動學生走出去,拓寬研究視野,增強研究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合作與競爭能力。
形成多元支持長效機制。加強政策引領,既要為人才選拔、人才評價、學科設置等關鍵問題提供政策依據,又要整體規劃、統籌布局,通過政策引領激發“雙一流”建設高校人才培養活力。加大資源統籌力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通過加強教師待遇保障、推進評價和激勵機制改革等,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師資隊伍和學術大師。深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研究。“雙一流”建設高校要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總結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特點、發展規律和影響因素,制定選拔標准、開發評價工具、設計課程方案、研究教學方法、開展跟蹤研究,及時發布相應研究成果,推動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作者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3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