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水民
2024年12月19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視點】
文物承載歷史、連接未來,是國家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見証,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文化的根基。各地持續推進文物保護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共同編織起一張守護文化遺產的堅實網絡,開創了新時代新征程文物保護事業守正創新的嶄新局面。
如何使文物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與活力?答案在於實現“多元”協同賦能。
政策支持賦能文物保護系統推進。文物保護的基礎保障離不開完善的法律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完善,為保護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礎。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配套的實施細則,確保文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有法可依。持續的財政支持為文物保護項目提供堅實的資金基礎,要統籌各級政府文物保護的強制性預算,國家級項目資金應向縣級及以下文保部門傾斜,同時要注重政策的長期性和常態化,確保文物保護取得持久而深遠的效益。要積極完善人才引進與培養相關政策,支持文物資源豐富地區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相關工作,持續提升文物保護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使文物保護工作不斷邁向更高層次、覆蓋更廣領域。
科技創新賦能文物保護技術突破。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在推動文物保護事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各領域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文物保護技術的創新也在持續推進,跨學科合作促進了文物保護技術的不斷精進。在全球數字化轉型大背景下,大數據、人工智能、3D打印、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的應用,為修復、展覽和數字化存儲提供了全新可能,讓文物煥發“新生”。可主動引入這些先進技術,結合區域特色,探索創新應用模式,從而提升文物保護的質量和效率。高校和科研機構是文保技術迭代升級的主力軍,可以同地方政府特別是文保部門開展“問題導向”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在文物保護一線落地生根,解決文保技術研究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問題。
文化傳承賦能文物保護活化利用。文化傳承不僅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激發社會各界對文物保護熱情的動力源泉。文物資源豐富的地區要加強傳播和展示力度,利用多樣化的方式和創新手段,激發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和熱情。可通過媒體平台和線上展覽,擴大文化受眾面,讓更多人隨時隨地接觸和了解珍貴的文化遺產。推動文旅融合,因地制宜積極策劃文物主題旅游線路和文化活動,增強旅游吸引力。加強區域間文物保護與文化交流,推動文物資源共享,持續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國門,促進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傳播。
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賦能文物保護高質量發展。隨著公眾文物保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文物保護事業,凝聚起守護文化遺產的強大合力。政府與文化、文物保護單位聯合,激發全民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企業通過資金贊助與技術支持助力文物保護,推動市場化運作和創新模式,提升保護工作現代化水平。民間文物保護團體快速發展,成為推動文物保護的重要力量。加強民間收藏文物的保護意識教育和技術培訓,提升收藏者的專業素養和保護能力﹔搭建民間收藏與官方機構之間的交流平台,促進信息共享和資源互補。
當前,文物保護事業正步入多元協同、創新賦能的新階段。在國家政策的有力引導和支持下,通過優化政策保障、強化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和促進社會廣泛參與,將更全面地保護和傳承寶貴的文物資源。文物保護將成為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讓古老悠久的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煥發更多生機活力。
(作者:趙水民,系《雲岡研究》主編,山西大同大學黨委書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