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芬
2024年12月19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財經論語】
消費是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當前我國正處於向高收入國家邁進階段,居民消費進入新發展階段。要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大力提振消費”決策部署,准確把握居民消費新變化,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提升消費層級,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社會經濟環境、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科技進步的驅動下,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模式、行為、理念等悄然發生變化,消費持續增長的同時呈現新特征新趨勢。
一是從以商品為主向商品和服務消費並重轉變。隨著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居民消費的重點從以商品為主向商品和服務並重、再到以服務為主轉變,是消費升級的一般規律。我國正處在服務消費佔比趕超商品消費的階段。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居民人均服務消費同比增長7.6%,快於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2個百分點﹔居民服務消費支出佔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7%,比去年同期上升0.9個百分點。今年前10個月,我國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6.5%,增速高於商品零售額3.3個百分點。
二是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升級。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追求更加充裕的物質生活之外,居民更加重視發展型享受型消費。今年前三季度,扣除吃穿住等生存型消費后,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交通通信等發展型享受型消費佔比為42.4%,比2020年上升3個百分點。國際經驗也體現了這一規律,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后,發展型享受型消費佔比平均提高4.5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休閑消費逐步發展為大眾消費和日常消費,文旅等休閑消費需求旺盛,今年前三季度,人均交通費支出、文化娛樂支出增速分別高達21.5%、16.3%。
三是從消費種類相對單一走向多元化消費。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空間廣闊,老齡化程度加深,消費群體結構變化加速,消費需求呈現分眾化態勢﹔同時,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為消費產品創新以及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大數據加快產品迭代更新速度,更好適應個性化、多樣化、定制化需求,提升了供需匹配度和資源配置效率。我國消費品行業結構層次和多元化水平持續提高,2024年上半年,我國登記使用商品條碼的消費品同比增長14.8%,消費品品種覆蓋我國行業達92.8%,消費品品種總量超過2億種,位居全球第一。
四是從追求實用需求滿足上升為精神情感多重需求滿足。我國居民對物質消費的需求變得更理性,對精神消費的需求則呈上升趨勢,注重體驗感的“悅己消費”、體現文化自信的“國潮消費”、體現理性消費態度的“性價比消費”等的比重日益上升。據艾媒咨詢數據,2023年我國國潮經濟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同比增長9.4%。問卷調查顯示,52.9%的受訪者購物時最在意性價比。
大力提振消費,可採取以下措施——
豐富多樣化服務供給。對於文化演出、教育、養老等服務領域,應適當減少不必要的前置審批條件,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增加多樣化、多層次服務供給。選擇市場需求大、國內供給相對不足的領域,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推動電信、互聯網、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增加更多高品質、差異化產品供給。
鼓勵創新供給,及時響應市場需求。鼓勵數字技術創新,支持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消費領域的應用,推動教育、醫療、休閑、旅游等重點領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培育在線娛樂、數字影視等新型服務消費。加快發展郵輪游艇、低空飛行等新業態,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充分發揮商旅文體健的聯動效應,促進跨界融合、多業態融合、多場景復合。發揮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利用進博會、服貿會等重大展會平台,支持舉辦首發首秀首展活動,支持企業開設首店。
優化消費的軟硬件環境。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加強新興消費領域的法規制度標准建設。完善消費跨界融合發展的監管政策體系,建立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規范消費市場秩序。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打擊網絡欺詐、泄露信息等行為。制定服務消費相關標准,強化服務品牌意識,提升服務質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教育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還要改善就業和收入預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穩定消費信心。要堅持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准,解決民眾消費的后顧之憂,增強消費意願。
(作者:陳麗芬,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