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
2024年12月23日08:19 來源:光明日報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戰略基石。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湖北考察時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作出進一步部署,並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2025年九大重點任務之一。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生動實踐,有利於實現科學導向與產業導向的有機結合,有效解決好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1.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全面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根本動力,是產業創新的源頭活水。縱觀人類發展史,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會帶來產業的根本性變革,尤其是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科學技術,均能為產業創新注入強大動力。相較於“從1到10”的科技成果轉化、“從10到100”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0到1”的原始創新更具根本性、先導性和戰略性,是推動產業創新的核心力量。
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有利於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各行各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特別是顛覆性創新能夠改變傳統科技創新路徑,創造更高效的勞動工具,產生更加豐富、多樣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快速提升勞動者素質和能力,催生一批以新技術產業化應用為標志的新產業、新模式。例如,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的發展,為產業創新帶來更多可能性,推動了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的開辟。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應著力促進創新資源與產業資源的有效銜接和優化組合,生成核心技術力量,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改變產業工藝流程、技術水平、組織方式、管理模式,打牢產業創新的地基。通過應用研究將特定科技創新成果與具體產業核心技術突破相銜接,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更加緊密貫通,直接推動產業升級甚至變革,把科技力量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以此為基礎,推進技術、人才、資本等的全面聯通,實現創新技術的多場景賦能,促使產生乘數效應,全面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2.以產業創新牽引科技創新,全面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是衡量國家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實力由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一些領域從過去的“跟跑”發展為“並跑”,甚至“領跑”。但在部分關鍵核心領域,仍處於“跟跑”狀態。隨著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以及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回潮,我國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更加凸顯。在新形勢下,我國必須切實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有效應對國外科技遏制打壓,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需要強化和提升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能力。而這些技術領域,都具有周期長、投入高、風險大等突出特點,必須增強產業創新的需求牽引能力,從具體需求切入,科技創新效率會更高,科技創新目標會更明確,科技成果產業轉化率會更好。恩格斯強調,“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我國市場需求巨大、應用場景豐富,技術升級換代和發明能夠獲得足夠的市場反饋和支撐,產業結構性變革、產業發展技術瓶頸、產業潛在市場需求,能夠不斷催生新的科技創新需求,引導科技創新的方向與重點。需求牽引的科技創新加強了科技與產業的協同性,近年來我國立足能源、交通、航天等領域對重大裝備的需求,在石化裝備、冶金裝備、鍛壓裝備、工程裝備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填補多項應用空白,讓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發揮了更大作用。
以產業創新為牽引全面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大產業創新牽引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我國市場需求巨大、應用場景豐富的突出優勢,圍繞產業創新的核心需求推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縮小國內外技術差距,打通產業斷點、暢通協作堵點、補齊發展薄弱點。同時,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出題者作用,支持企業更多地參與匯集、破解產業共性技術問題,支持重大科技平台更多在領軍企業設立,推動科技資源向更有利於加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領域和方向配置,提升科技創新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還應通過產業創新反哺科技創新,推動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向基礎研究集聚,持續提升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加快補足創新鏈前端的短板,形成應用研究推動基礎研究的新機制。
3.構建融合發展新生態,全面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發表重要論述。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融合以及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范式正發生深刻變革,新知識產生於應用情景的情況越來越多,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交叉的情況越來越多,既尋求拓展知識又針對具體目標的應用基礎研究越來越多。在這個大趨勢下,科技創新正轉向全過程創新,涵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成果產業化等各環節,科技創新范式從線性范式、體系范式轉向系統范式。同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傳統科學研究范式,科技與經濟之間界限模糊、快速轉換。從“科學”到“技術”到“市場”演進周期大為縮短、各研發階段邊界模糊,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日益復雜和龐大的研究開發活動,不僅需要科學家在實驗室獨立研究實現,更需要在“科學”和“工程”之間形成互動機制,構建面向產業核心技術突破的創新生態系統。
同時,科技創新的高競爭性與高研發成本等趨勢不斷增強,全球技術創新越發呈現出多點迸發、相互滲透、交叉融合的新特征,研發活動呈現出非線性、系統性和網絡化等新特點,科技創新由過去單一學科、單一組織、單一部門為研發主體的分散封閉低效運作模式,演變為多學科、多部門共同參與和合作研發的協同創新模式。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國必須打造橫向覆蓋多學科多領域、縱向貫穿產業鏈上下游的網絡化協同創新機制,加快構建高層次、高效率的協同創新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宏觀管理的前瞻性和協調性,從體制機制上增強科技創新和應急應變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制度保障。
構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新生態,需要充分考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科技創新往往從基礎研究開始,致力於產生處於國際前沿的原創性核心技術,這就要求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發揮主導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注重問題導向、解決現實問題,破解產業鏈的重大技術難題,解決創新的科學導向問題。產業創新往往從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開始,致力於產生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市場價值的應用技術,這就要求企業發揮主體作用,注重發掘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等高質量科技供給的產業場景應用,解決創新的產業導向問題。因此,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關鍵是要確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4.營造融合發展良好外部環境,全面提升科技競爭能力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科技創新的廣度顯著加大、深度顯著加深、速度顯著加快、精度顯著加強,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同時,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少數國家搞“脫鉤斷鏈”“小院高牆”,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持續抬頭。我國必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才能真正實現更高質量的國際循環,才能確保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才能真正構建起新發展格局,從而把握歷史主動、發展主動。營造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對於搶佔創新高地、贏得國際競爭具有重大意義。
人才是第一資源,當今世界的科技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應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前提下,營造融合發展良好外部環境,構建開放創新生態,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問題,加強同各國科研人員的聯合研發。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構筑集聚全球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完善吸引高端人才、專業人才來華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讓中國科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李鋒,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