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立足中國實際開展農村社會學研究

郭俊霞

2024年12月23日08:2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立足中國實際開展農村社會學研究

農村社會學是研究農村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及其演變規律的社會學分支學科。中國農村在文化傳統、社會關系、土地制度、政策執行、社會流動等多方面都具有鮮明特色。伴隨中國式現代化而來的中國農村社會變革,既對農村社會學發展提出新要求,也為建構中國自主的農村社會學知識體系提供了新契機。農村社會學研究者應立足中國農村實際,探尋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現象的發生機理、發展規律、特色模式,提煉和完善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概念、范疇、理論體系,建構自主的農村社會學知識體系。

樹立提煉農村社會學概念、范疇的自覺意識。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由概念和范疇建構起來的理論大廈。概念和范疇既是人們以往認識成果的結晶,又是認識進一步向前發展的支點。社會生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和范疇體系隻有不斷變化、更新,才能准確解釋客觀事實。當前,農村社會學研究領域的不少概念、范疇和話語來自西方社會學,由於其源於西方社會經驗和社會結構,因而無法准確揭示中國農村社會實際。而“鄉土本色”“熟人社會”等經典概念、范疇,則是在分析、解釋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過程中提煉形成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現象、新問題,如不同於傳統婚嫁習俗和“從夫居”形式的“兩頭走”婚姻模式、受“祖業”觀念影響形成的土地產權復雜結構等,但在農村社會學現有知識體系中卻缺乏可供描述的概念和范疇。這都要求我們立足中國農村社會實際,提高從農村社會現象和實踐中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疇的自覺意識。

創新有效解釋農村社會現象的理論體系。西方經典的社會學理論總是強調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城市與鄉村的二元對立,從而建構出“身份社會—契約社會”“尚武社會—工業社會”“社區—社會”“機械團結—有機團結”“鄉民社會—市民社會”等二元分析框架,它們在解釋當代中國農村社會時捉襟見肘。隻有結合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結合傳統農村文化等進行新的理論闡釋,才能准確理解和把握轉型期中國農村的社會變遷。為此,應深入中國農村社會內部去“理解中國”,分析研究農村社會變革的規律和機制,創新有效解釋轉型期中國農村社會變遷的理論體系。無論是從總體上把握農村社會特性,還是從微觀領域理解農村社會某一方面現象的特性,如農民家庭形態、農村婚姻、社區形態等,均需如此。

充分運用田野調查等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發展農村社會學,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農村實際,深刻理解中國農村的社會變遷,這就對研究方法創新提出了明確要求。當代中國農村正處於一個大轉型、大變革的時代,解釋農村社會現象、建構農村治理理論、提出農村建設建議,都需要了解農村社會、理解農村治理實踐,而田野調查和經驗研究至關重要。田野是問題意識的來源,也是經驗研究的場域。田野調查將農民的日常生活置於研究對象的位置,從而使理論審視成為可能。在田野調查中,研究者通過廣泛涉足、了解各種農村社會現象,在充分佔有調查素材的基礎上,建構、驗証因果關系鏈條,在農村生活和治理的邏輯中結構化地理解農村社會的各種現象,把握各種現象之間的關聯性,並通過關聯性解析特定的現象。

多維度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基層治理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就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理論,就要深入研究闡釋新時代以來黨在基層治理方面的理論創新,並推進其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體系化建構。例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圍繞這一重大要求,農村社會學研究者既要遵循原旨原意進行理論闡釋,也要結合基層治理生動實踐,深入挖掘政治命題和論斷背后的道理、學理和哲理。同時,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理論還須扎根實踐,基於經驗研究對農村社會治理機制作出描述和解釋。當前,政策和法律自上而下的貫徹,是農民生活的基本面向和重要內容。因此,政策和法律治理已經成為理解農村社會的重要維度,成為建構中國農村社會治理理論的重要場域。政策和法律是如何進入農村的,又是如何影響農村社會的,各種群體在其中是如何行動的,這些都需要關注。政策和法律下鄉實施的過程、機制和效果,是深入理解上述問題的切口,也是承載影響農村社會各種因素的平台和載體。揭示政策和法律下鄉的具體機制,闡述和解釋其實踐過程及對農村社會的深遠影響,就有可能實現對農村社會治理理論的創新。

(作者:郭俊霞,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