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2024年12月24日08:16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近日,第六屆浙江國際智慧交通產業博覽會在杭州開幕,以“未來交通新質領航”為主題,重點聚焦低空經濟、數字交通、綠色低碳等關鍵領域,集中展示693項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2024廣州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成果供需對接活動上,政府部門、高校院所、鏈主企業、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聚焦大數據、大模型等,共同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應用深度融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源頭和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載體和目標,兩者互為牽引、互相促進,強調科技和產業的供需對接有助於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放眼全國,各地積極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為產業發展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要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為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核心驅動力,推動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組織創新等多方面的創新。一方面,傳統產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可持續的產業基石。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同時處於產業鏈的核心位置和關鍵環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主體支撐。因此,既要發揮傳統產業的“母基”優勢,更要促使新技術、新要素、新成果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落地。以浙江杭州為例,今年上半年,杭州規上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9%、6.0%,高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0.9、2.0個百分點。數字背后,折射著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向“新”發力、提質增效的探索。當下,需進一步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賦能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利用前沿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加強基礎研究、完善高質量實驗室體系、實施科技專項攻關計劃等,推動技術創新持續開源,為新興產業構建新的增長引擎。同時,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助力布局未來產業,圍繞人工智能、量子技術、信息科技、先進材料與制造、生物技術與生命健康、空天海洋、能源環境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投入、構建“核心技術池”,前瞻性地培育未來產業。
推動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國家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0%,增速比全部投資高出6.6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3D打印設備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3.8%、26.0%、25.4%﹔我國經營主體活力和發展信心持續提升。為了讓科研成果更快地走向市場、服務社會,應加強頂層設計,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完善政府協同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創新組織模式,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主體深層次合作,實現產業和科技深度融合。要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發揮領軍企業“鏈主”的引領作用,統籌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建設創新聯合體,搭建貫通式科技成果孵化轉化通道,輻射引領帶動更多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加快科技成果在企業的轉化和流通還需要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精准扶持不同經營主體發展,通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制,有力有效減輕企業負擔,堅決維護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營造“投早、投小、投硬”的投資環境。
未來,要繼續運用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科技立法、戰略規劃等政策手段提高科技和產業的協同創新能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要強化政策協同,根據科技成果轉化的卡點、難點、弱點深化改革。近年來,包括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等政策法規的出台,也為促進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和產業化,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提供領導制度保障。建立科學家和企業家的“握手”通道,摸清企業生存發展的需求,通過“揭榜挂帥”“賽馬”等方式強化供需對接,利用科技創新幫助產業實現“補鏈、強鏈、延鏈”,為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提供助力。
(作者:李建國,系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