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增強區域發展活力

范從來

2024年12月26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增強區域發展活力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將“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作為2025年要抓好的九項重點任務之一。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是我國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關鍵在於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目的在於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1.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是一個重大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是惠及14億多人口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面對共同富裕的要求,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尤為凸顯,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區域協調發展旨在確保全國范圍內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相近、公共服務均等化普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性持續優化,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而持續深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也應看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2023年,我國西部地區GDP總量僅相當於東部地區的40%左右,區域之間經濟發展分化、收入分配差距等挑戰仍然存在。通過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對於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至關重要。

實現各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是推動經濟社會總體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客觀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引領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核心命題,貫穿“十四五”規劃及更長遠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不是隻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應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路徑。通過推動各區域挖掘、發揮、塑造自身稟賦優勢,實現優勢互補、規模經濟、降本增效,不僅有助於提升地區的經濟競爭力,還能通過知識溢出、技術創新等方式促進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2.區域協調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程,區域協調發展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展現出從總體布局到深化創新,再到優化提升的清晰發展脈絡。黨的十八大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區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明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戰略方向,各區域發展規劃逐步細化,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為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轉向體制機制創新,區域間聯動合作更加緊密,共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進入優化提升階段。區域協調發展將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式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性和協同性,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能。

在實踐中,黨中央在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實施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更高水平。2012年到2023年間,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地區收入相對差距不斷縮小,東北地區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023年,京津冀地區經濟總量為10.4萬億元,十年來經濟總量連跨5個萬億元台階﹔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為58.4萬億元,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8%﹔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其專利實力躋身全球四大灣區前列,成為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為30.5萬億元,佔全國比重為24.4%,其中地區生產總值超過萬億元的城市有9個。

當前,區域之間的協調、融通持續深化,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釋放,區域空間回旋余地大的優勢正在逐步轉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從統籌布局到深化創新,再到優化提升,我國區域發展的實踐充分體現了“因時而變、因勢而新”的戰略定力和前瞻思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重要支撐。

3.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

建立健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將主體功能區戰略作為重要指引,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從而加強自然資源要素的科學配置與集約利用,確保土地開發、生態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協同推進。結合不同區域特點,建立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跨部門、跨地域溝通協調機制,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系統優化,避免出現區域內、區域間溝通不暢、政策錯位等問題。同時,強化法規與監管機制建設,確保政策實施的規范性與科學性,推動政策效應在區域層面充分釋放,形成更加均衡、更可持續的區域發展格局。

因地制宜、各展所長,促進各地區之間合理分工、產業優化。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各不相同,因地制宜、各展所長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策略。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不同地區在自然資源、勞動力、技術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構成了各自的比較優勢。依據各區域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促進各地區之間的合理分工和產業優化,推動產業鏈的上下游合作,促進區域之間的資源共享。加強產業、技術、市場等領域的深度合作,通過信息共享、資源配置優化、創新平台共建等方式,推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應用的緊密結合,以及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的高效流動,加快形成協同發展的空間結構,實現產業協作聯動與優勢互補,提高區域發展整體效率。

推動區域一體化,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推動區域一體化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的關鍵舉措。通過加強區域內協作與融合,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資源的共享與協同發展,在基礎設施、政策支持、人才流動等多方面的共同推動下,實現區域整體競爭力顯著增強。區域一體化不僅能提升整體經濟效益,還能為民眾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生活質量,最終實現區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均衡發展。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需要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鼓勵區域內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促進要素資源健康有序流動,構建區域“創新走廊”,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整體性躍升。需要指出的是,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不僅要聯起來,更要融起來,應著眼“全國一盤棋”,以區域一體化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共同繪就一幅人民幸福、國家強盛的美好畫卷。

(作者:范從來,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責編:黃瑾、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