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要有化挑戰為機遇的意識(思想縱橫)

廉 思

2024年12月26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挑戰與機遇看似對立,實則相依相生。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論述挑戰與機遇、危與機的辯証關系:“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是危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當前,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面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我們要有化挑戰為機遇、化壓力為動力的意識。有了這樣的意識,才能既正視困難又堅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

經濟社會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一馬平川的,不可避免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遇到短期或長期、局部或全局的挑戰,世界各國的發展無不如此。實際上,我國發展從來都是在克服困難、迎接挑戰中向前推進的。就拿新中國成立初期來說,彼時,長期經受戰爭創傷的中華大地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外部有重重封鎖圍堵,內部則是底子薄、基礎弱。但是,這種看似“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危局困境並沒有把我們嚇倒,更沒有把我們壓垮,經過實施幾個五年計劃,我們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也曾遇到各種困難挑戰,但總是在攀峰越嶺中實現凌雲壯志。

新時代,我們面臨的困難挑戰紛繁復雜。看國情,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察世情,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仍然突出,“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有的國家蓄意挑起經貿摩擦,拋出各種極限施壓手段,埋設各種陷阱。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捆住我們改革的手腳、拖住我們發展的步伐。面對“小院高牆”,我們積極作為、主動求變,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面對“脫鉤斷鏈”,我們加快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面對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我們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在從跟跑逐步向並跑、領跑的轉變中實現“墨子”傳信、“神舟”飛天、“北斗”組網、“嫦娥”探月、“蛟龍”入海、“天眼”巡空……新時代,我們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生動詮釋了化挑戰為機遇、化壓力為動力的道理。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化挑戰為機遇、化壓力為動力,需要主動把握時與勢、洞察危與機,提出富有前瞻性的戰略舉措,這樣才能把主觀能動性轉化為發展主動權,而這恰恰是我們黨的優勢所在。就經濟工作來說,在關鍵時刻、重要節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是能及時研判形勢、作出決策部署,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今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我們黨沉著應變、綜合施策,特別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充分展現了化挑戰為機遇、化壓力為動力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困難挑戰年年有,但我們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發展、在歷經考驗中壯大的。”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遇到溝溝坎坎是常態,在爬坡過坎中再過一山、再登一峰,就能看到更壯美的風景。困難挑戰是考驗智慧的試金石,是成就奇跡的磨刀石。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困難挑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困難挑戰時喪失信心、聽之任之、麻痺懈怠。堅持干字當頭,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化挑戰為機遇、化壓力為動力,我們必定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26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