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金書秦

2024年12月27日08:25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農業領域的具體部署,也是首次對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作出明確要求。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本質還是要通過構建三大體系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具體包括:優勢互補、鏈條完整、韌性強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裝備先進、綠色低碳、效率高的生產體系﹔統分結合、兼容並蓄、多元化的經營體系。因此,既要有全國一盤棋的通盤考慮,又要依托各地實際和優勢特色,真正體現因地制宜。總體上,農業之首要任務仍是保持糧食安全戰略定力,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在守好糧食安全底線的基礎上把握好五個關系。

把握好農業和非農產業的關系。一方面,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農業要通過提供高水平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自然基礎要素及應用場景和消費市場,為全社會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另一方面,農業也需要其他高新技術產業的“反哺”,要把其他領域高精尖技術加速導入農業領域並落地生根。

把握好新質與傳統的關系。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質的躍遷,但並不意味著要摒棄傳統生產力,忽視、放棄傳統產業。新質生產力是在繼承和發展傳統生產力基礎上形成的,傳統產業也不應等同於落后產業被簡單退出,而是要用新質要素推動其加快轉型升級。

把握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歷史經驗表明,生產力重大變革將帶來利益分配格局的變化。在小農戶數量佔農業經營主體絕大部分的國情農情下,應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引導小農戶進入現代化軌道,防止因盲目追求效率導致小農戶被“擠出”,或與新質生產力、農業現代化的“不兼容”。

把握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應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毫不動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加速推動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清潔化、資源利用的高效循環、能源消耗的低碳化、產品供給的綠色化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統籌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構建與形成先進生產力的關鍵。既要深度挖掘並充分釋放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亦要依靠政府開展具有前瞻性的規劃設計和精准引導。

在具體工作推進中,要立足本地實際和功能定位,揚長補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並確保各地發展方向與國家整體戰略相契合。

注重依托產業基礎,實現“從大到強”向“從強到新”的質變。在深度挖掘本地資源優勢與特色潛力的基礎上,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通過科技賦能、創新驅動,不斷壯大優勢產業,實現從大到強,再通過積累量變達到質變,實現從強到新,並不斷迭代升級。

注重產業鏈條分工、區域互補。在立足功能區劃服務國家需求的基礎上,找准自身在產業鏈上的定位並合理分工,有序發力。一方面積極推動農業科技力量開展協同創新攻關,另一方面推動科技資源與產業有機銜接,構建起各地區、各主體各展其長、相互促進的良好格局。例如上海、浙江等東部地區農業科技資源集中,但是農業體量較小,中部、東北等區域農業體量大,但科技資源相對稀缺,應強化科技資源與產業的對接,讓東部地區在享受農業成果時,輸出更多的科技。

注重產業生態、綠色循環。農業是與生態環境關系最為密切的產業之一,更要突出綠色循環。要以先進裝備為依托,以綠色低碳為導向,以高效生產為基礎,將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理念貫穿全程,促進農業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維持生態系統穩定平衡,為農業的持久繁榮奠定堅實基礎,開啟農業全面綠色發展新篇章。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責編:黃瑾、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