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開發森林食品豐富大國糧倉

張硯 李小勇

2024年12月30日08:24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開發森林食品豐富大國糧倉

日前,國家林草局統計顯示,我國各類森林食物年產量2億多噸,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農產品。“大食物觀”鼓勵從廣泛的自然資源中獲取食物,特別強調“向森林要食物”。這一理念為森林食品產業大發展確立了戰略定位,也賦予了森林食品在食物供給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森林食品種類豐富,涵蓋木本糧油、經濟林產品、林下中藥材等,符合綠色、生態、健康的消費趨勢。森林是“糧庫”,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柱。森林食品的開發利用在保障糧食安全與推動綠色經濟增長中有巨大潛力,對實現“大食物觀”下的多元化食物供給有深遠意義。

近年來,我國森林食品開發取得了顯著進展。油茶、板栗、核桃等經濟樹種的種植面積和產量穩步增加,大大提高了油料的自給率﹔鐵皮石斛、黃精、茯苓等品種的林下復合經營模式在部分地區得到推廣,提高了林地的綜合利用效率。高附加值的野生果實和食用菌,如藍莓、黑木耳、竹筍等,逐步實現人工栽培,為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森林食品產業為當地經濟效益的提升開辟了新途徑,逐漸成為森林資源開發的亮點。

盡管我國森林食品產業初具規模,但在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仍然面臨一些瓶頸。

森林食品規模化基礎較薄弱。與糧食作物不同,森林食品生產高度依賴於特定的資源稟賦,且受氣候、土壤、濕度等環境因素的制約,難以在廣泛區域內實現一致性生產。如中藥材和食用菌類森林食品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各地生態條件的顯著差異,使種植規模和品質難以統一。

森林食品技術研發與深加工能力不足。大部分在售森林食品處於初級加工階段,附加值偏低。如竹筍、香椿、野生菌等常見食品,市場需求較高,但保鮮、包裝和加工方面的技術投入有限,許多產品僅在採收季節大批量上市,銷售周期短、貯藏困難。

基於森林食品的發展現狀,要實現森林食品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切實承擔起“糧庫”的職責,要從多方面入手。

持續推進科技創新,以科學育種和精深加工提升森林食品供給質量。森林食品的育種、栽培和精深加工技術應不斷創新,以確保產品品質的穩定,從而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優質品種的培育可以提高產量、抗逆性和營養價值,降低生產成本,推動森林食品的規范化和規模化發展。此外,深加工技術能進一步釋放森林食品的營養成分,發掘其保健和藥用功能,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各林區可依托與當地高校、科研機構的產研合作,培育森林食品的優勢品種,提高森林食品適應不同環境、穩定生產的能力。

激發經營主體參與動能,以利益聯結機制擴大森林食品生產規模。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和林農協作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森林食品的規模化種植和規范化管理。龍頭企業提供種植規范和技術培訓,與林農簽訂購銷協議,保障其收益,幫助林農提升種植技術水平和產量。合作社作為關鍵橋梁,連接企業與林農,協調穩定採購與利益分配,降低市場波動對林農的影響。林農通過林地租賃、種植採收獲得收益,提升生產積極性和種植意願,為森林食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吸引市場關注,以品牌建設與市場拓展增進森林食品需求。森林食品依托於森林環境生長,多與“有機、綠色、健康”食品概念契合,可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生態友好型產品的需求。然而,與農產品和木質林產品相比,森林食品在認証和市場推廣方面仍顯滯后。結合地理標志、綠色認証和生態認証等多重標准,為產品賦予優質保障和差異化優勢,可使其成為消費者信賴的食物選擇。森林食品的特點離不開區域特色,可深度挖掘森林食品的文化內涵和生態價值,以增強品牌的辨識度。通過多元渠道拓展市場,讓森林食品成為健康生活的優選,在“大食物觀”下找到森林食品的特色定位。

(責編:黃瑾、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