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軍
2025年01月08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學思踐悟】
在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國積極承擔大國責任,作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庄重承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這一系列重要部署,彰顯了我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堅定決心。而要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需要調動高校、企業以及全社會的力量,培育大量踐行綠色低碳理念、適應綠色低碳社會、引領綠色低碳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投身能源轉型、產業升級、生態保護等關鍵領域。
發揮高校在構建綠色低碳教育體系中的作用
教育部印發的《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各個層次和各個領域,把綠色低碳要求融入國民教育各學段課程教材、加強教師綠色低碳發展教育培訓、加強綠色低碳相關專業學科建設、將踐行綠色低碳作為教育活動重要內容等。對於高校而言,培養高素質綠色低碳人才,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加快學科專業建設。不僅要加快儲能、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碳排放權交易、碳匯、綠色金融等學科建設,在低碳建筑、光伏、水電、風電、環保、碳排放核算、計量監測等領域開設相關專業,還要加快形成跨學科的人才培養體系。例如,加強多學科融合貫通,構建涉及氣候系統、能源轉型、產業升級、城鄉建設、國際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的碳達峰碳中和核心知識體系,編寫一批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精品教材,為培養高層次、復合型的綠色低碳人才奠定基礎。
推動教育方式創新。開展綠色低碳主題教育,借助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全國低碳日、全國生態日等節點,組織相關活動,使學生能夠接觸前沿信息、拓寬思維視野。開展綠色低碳創新創業教育,支持大學生在綠色低碳領域創新創業,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為未來投身綠色低碳領域工作或科研打牢基礎。推進以賽促教,通過組織、參與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全國大學生低碳循環科技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等各類相關學科競賽,鍛煉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重視觀念和行為引導。隻有將黨中央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決策部署納入高校思政工作體系,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性,才能切實增強其投身綠色低碳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將綠色低碳發展有關內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導向作用,借助形勢與政策教育宣講、專家報告會、專題座談會以及社團活動等多種載體,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綠色低碳理念的認知。同時,加強綠色低碳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的熏陶中接受綠色低碳發展理念。
企業可在培養綠色低碳人才中發揮橋梁作用
企業是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主體,在推進綠色低碳教育方面肩負重要責任,而實現自身綠色低碳發展是履行這一責任的前提。企業應積極採用節能環保技術,通過優化工藝流程等,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體系,對能源的採購、分配、使用等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針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廢渣等,積極探索回收再加工途徑,促使其變廢為寶。
在實現自身綠色低碳發展的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推動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推動校企共建科研平台等方式,在開展綠色低碳教育中發揮橋梁作用。一方面,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校企攜手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打造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為社會培育出既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又掌握實踐技能的高素質綠色低碳人才。在合作內容上,高校可以與企業共同開展綠色低碳技術相關的課程教學,企業引入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先進技術,與學校的理論研究和教育資源相結合﹔在合作機制上,校企雙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共建科研平台,雙方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共享科研設備與數據等資源,有助於將高校的科研創新能力與企業的市場應用及轉化能力結合起來,加速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更好服務綠色低碳發展需求﹔高校學生參與科研項目,有助於拓寬知識視野、提升專業素養、鍛煉科研能力,加速成長為理論與實踐能力兼備的創新型人才。此外,企業還可以同高校、研究機構合作,根據行業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技術的更新迭代,探索科學有效的綠色低碳人才評價認証機制,制定一套涵蓋不同產業領域、不同層次需求的綠色低碳人才職業評價標准,推動綠色低碳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在全社會營造開展綠色低碳教育的良好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絕奢華和浪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社會公眾是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參與者。推動社會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導其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推動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既要充分發揮家庭與社區的作用,也要積極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功能,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社會推動形成崇尚綠色低碳、積極踐行環保的良好風氣。
建設開放包容的綠色低碳領域繼續教育體系,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豐富多樣、靈活便捷的學習渠道,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例如,針對不同行業的在職人員,開展短期培訓、學術講座和實踐教育等多種形式的綠色低碳相關培訓,培訓內容則根據行業特點和需求,設置節能減排技術、新能源應用、綠色供應鏈管理等課程,幫助在職人員全面提升和更新綠色低碳專業技能,真正適應綠色發展的形勢需求,實現終身學習。
數字時代的到來,為在全社會拓展綠色低碳教育資源提供了極大便利。以數字化方式推出豐富多樣的在線教育課程,在新媒體平台發布科普文章、短視頻以及參與熱門話題討論等,使綠色低碳教育突破時空限制,能夠吸引更多受眾關注。線上線下資源的有機結合,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學習體系,為提升社會公眾綠色低碳意識,培養兼具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提供了肥沃土壤。
(作者:徐華軍,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浙江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