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浩 胡賽
2025年01月08日08:35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在位於浙江杭州良渚文化核心區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公眾可以感受古畫從“靜”到“動”、從“歷史”到“現實”的藝術生命力。目前,該館區正在展出“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宋畫大展”,為期半年。人們沉浸在這座藝術“寶藏”中,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步入新時代,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產品供給更加豐富,文化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今美於昨,明日復勝於今”,這是人類共同的美好期盼與精神價值追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區域化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強,這對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雖然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標准化水平不斷提升,但是優質文化資源、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城鄉之間、地域之間依舊存在較大差距。文化供給正在從“缺不缺”“夠不夠”向“好不好”“優不優”不斷升級轉變。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著眼基礎,滿足普惠性、兜底性的基本文化需求,也要著眼個性化、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與推廣,還要著眼世界,塑造具有中國風韻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既要看到年輕人對國潮、跨界等“新中式”文化的追求,也要看到部分老年人望“網”興嘆的數字鴻溝,還要看到殘障等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與期待。這就需要我們分層、分類瞄准個性化需求,精准把握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新趨勢、新特點,不斷豐富文化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文化服務的質量。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要深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一方面,要創新優化供給。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等為引領的新型文化業態,進一步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構建線上線下融合貫通、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比如,通過數字技術活化的方式,讓甲骨文、敦煌壁畫、三星堆青銅器文化遺存“跨山越海”來到人們身邊。另一方面,要通過改革不斷優化供給。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探索更高效率的文化產業運作方式和文化產品供給模式,不斷激發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創新活力。
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這要求我們必須著眼於人、落腳於人,努力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讓人民精神生活更為豐富,為奮斗新時代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陳培浩 胡賽,分別系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傳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省“八八戰略”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