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

舒歌群

2025年01月10日08:18    來源:學習時報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高度對科技創新作出了重要部署,賦予了科技創新嶄新內涵,為高校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鼓勵自由探索,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獨特優勢,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深刻認識高校是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的關鍵力量

科技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科技創新不僅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還深刻重塑了國際競爭格局。縱觀全球,凡具備世界影響力的大國,無不擁有卓越的科技創新能力。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但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應對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佔科技競爭制高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校不僅肩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更是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的關鍵力量。

高校是基礎研究的國家隊和主力軍,為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提供源頭支撐。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研究處於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科學技術發展歷程表明,科學與技術是兩個不同的領域,技術創新能“跳”多高、“跑”多遠,基礎研究是關鍵。高校是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2020年,國家基礎研究經費執行結構數據顯示,高等學校佔比為49.4%,研究與開發機構佔比為39.1%,企業佔比為6.5%。這充分體現出高校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高校是原始創新的主戰場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為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提供堅實保障。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交匯點,是原始創新與重大科技突破的核心力量。“十三五”以來,高校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60%以上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高水平研究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突破集中涌現,充分彰顯了高校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引領作用。經過長期研究積累,世界級原始創新已經在高校陸續“嶄露頭角”。實踐顯示,在科技創新體系中,高校的原始創新與重大科技突破佔據重要地位,為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重任,為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提供智力支持。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在建設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上,人才是第一資源,教育發展靠人才、科技創新靠人才。高校集聚了豐富的智力資源和科研設施,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實踐表明,高校源源不斷地為科技創新領域輸送具備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高校師生以其活躍的思維方式、充沛的創新活力以及卓越的創造力,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

加強有組織科研是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聚集了全國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上,高校以“院系+學科”的結構來組織科學研究模式。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深入,學科交叉融合及科學與產業間的互動愈發緊密,重大科學發現和顛覆性技術突破更依賴於跨學科的組織化、團隊化合作。為順應新的科學知識生產模式和技術創新趨勢,筑牢科技創新基礎,高校需在現有科研管理體系上,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科研。

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是應對當前復雜國際形勢、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必然選擇。20世紀以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高校通過系統化、有組織地推動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不僅推動了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還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佔領先地位。當今科技競爭日趨激烈,重大科學問題的解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突破,以及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滿足,都對高校科研活動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系統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對於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是助推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的使命擔當。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這些目標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重點。當今世界正在形成北美、西歐、東亞三大世界高等教育中心,這一發展趨勢反映了全球高等教育的競爭格局和未來發展方向,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不僅是對這一趨勢的積極回應,還可以高效整合資源、精准對接國家戰略需求,促進關鍵技術突破與創新人才培育,是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競爭力的關鍵舉措。

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核心在於“組織”,即通過建立更加高效、協同的科研管理體系,促進跨學科、跨領域、跨機構的深度合作,形成創新合力。有組織科研要求高校在頂層設計、科研資源配置、團隊建設、項目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性改革,確保科研活動能夠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展開,實現科研與應用的深度融合。高校要改革科研組織模式,從頂層設計出發,依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及關鍵科技領域需求,明確整體發展目標和科技創新規劃。協同國家實驗室、新型科研機構及領軍企業,組建多學科團隊,提供系統性科技解決方案。改革高校內部治理,優化科技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配置,提高協同攻關能力,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支持力度,引導科研人員聚焦國家重大需求,打造優勢學科集群,探索新興交叉學科平台。強化體制機制保障,建立以創新成果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科研績效評價體系,延長基礎科研考核周期,完善跨學科研究成果認定機制。加強國際合作,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創新生態環境,吸納跨界創新人才。

堅持基礎研究“兩條腿走路”是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的重要途徑

2023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提出的前沿問題和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論問題,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這一重要論述充分表明了基礎研究堅持“兩條腿走路”、共同發展對我國發展的戰略性和關鍵性意義。

堅持目標導向,前瞻部署重大基礎交叉前沿領域的科學研究。加強國家戰略需求與國際科學前沿的結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統籌體系化、探索性、應用性基礎研究,解決“卡脖子”問題,佔據前沿技術制高點。全鏈條設計與一體化部署。圍繞關鍵領域,強化系統集成,實現全鏈條設計、一體化部署,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的知識人才儲備和科學支撐。統籌優勢資源,超前投入與布局。瞄准國際科學研究發展前沿領域以及未來可能產生變革性技術的基礎研究,統籌優勢科研隊伍、國家科研基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前投入、著力布局。完善核心技術攻關機制,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瞄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立足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任務,完善核心技術攻關機制。

鼓勵自由探索,加大對好奇心驅動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要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以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來驅動,鼓勵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辯論”。基礎研究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需要尊重自由探索的驅動力與學術敏銳性,包容非共識研究,營造激發好奇心與科學探索的社會環境。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需聚焦於未知科學問題,整合前沿課題與重大應用中的理論問題,凝練關鍵科學問題。引導科學家結合責任感,將個人興趣融入國家需求與社會服務,鼓勵其自由思考、大膽假設、嚴謹求証,以產出更多原創理論與成果。

目標指引前進方向,探索孕育創新機遇。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模式的核心策略,彰顯了中國基礎科研的特色。高校要充分發揮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並重的優勢,有效緩解並消除兩者間的矛盾,推動基礎研究持續健康發展,為我國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支撐和動力。未來,高校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強的使命擔當、更遠的戰略眼光,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持和科技保障。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