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

姚毓春

2025年01月10日08:3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振興,首先是要發展富民產業”。在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是推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也是強化縣域經濟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夯實鄉村富民產業生產基礎

因地制宜找准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方向,明確“生產什麼”的問題。鄉村產業是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產業。發展鄉村富民產業,需要結合當地資源稟賦、文化習俗、區位條件等因素,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方向。隻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近年來,有些村庄盲目跟風發展一些“高大上”的產業,例如直接照搬其他地區的特色小鎮、鄉村旅游項目,結果卻是生意冷清,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相反,一些鄉村經過認真調查研究,選擇了適合當地實際的產業,有效帶動了村民致富。

多措並舉拓展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形態,回答“如何生產”的問題。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培訓等措施,提升其經營能力和規范運作水平。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技能、綜合素養培訓,全面推進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發揮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作用,引入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方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科技,積極探索農業內部融合、全產業鏈發展融合、農業功能拓展融合等產業融合模式,促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改變小農戶在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中處於弱勢地位的狀況。

綜合施策凝聚鄉村富民產業發展要素,解決“如何保障生產”的問題。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應通過體制機制變革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堅持全職引才與柔性引才相結合,探索建立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和離崗就業制度。有序推進縣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積極盤活存量集體建設用地,騰退的建設用地重點用於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長效機制,強化對鄉村富民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深化農業信貸擔保模式改革,創新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鄉村富民產業發展適配的金融產品,加快推動數字普惠金融建設。

完善鄉村富民產業營銷方式

注重運用網絡營銷渠道。在數字化時代,互聯網的使用對提升信息傳遞效率、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優質的鄉村農產品及特色服務,受地理條件束縛,難以觸及更廣闊的市場,形成“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局面。借助網絡營銷渠道,有助於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寬銷路,從而增加農民收入。為此,需進一步加強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地區網絡覆蓋率和寬帶普及率,提高移動網絡信號強度。加快完善鄉村物流體系,推動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及配送中心建設,健全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不斷促進農產品流通高質量發展。加強農村電商市場主體培育,加大對農村電商企業的支持力度,提升農民的數字素養和電子商務技能。

注重強化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建設是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其流通效率和附加值的關鍵環節,對促進鄉村富民產業提質增效和鄉村產業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明確品牌建設目標定位,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培育企業自有品牌,構建特色產品品牌。強化品牌營銷推廣,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模式,通過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平台等線上工具,以及產品發布會、展銷會和品牌推介會等線下活動,進行有效的產品宣傳,樹立品牌形象,提升消費者認知度。豐富品牌內涵,挖掘品牌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增強消費者的品牌認同感和忠誠度。健全質量管控,結合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加快建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准體系和系統的質量控制體系,推動品牌認証與追溯機制建設。

優化鄉村富民產業協調機制

構建區域產業發展利益協調機制。發展鄉村富民產業,需要協調區域利益關系,避免產業同質化、資源浪費、地方保護等問題。構建跨縣域的組織協調機制,以省、市級政府為主導,發揮產業協會的紐帶作用,統籌某一區域內的產業規劃、產業布局、招商引資和信息互通,打破縣域間的邊界壁壘,避免因同一招商引資項目產生惡性競爭,基於各地資源稟賦,構建錯位競爭、互相關聯、分工優化的縣域產業生態體系。通過產業整合,避免縣域內部產業“小、散、亂”狀況,優化區域內分工布局。

合理分配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利益。發展鄉村富民產業的根本目的在於帶動農民致富增收,促進共同富裕。為此,需要構建公平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股權型和分紅型等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民真正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鄉村產業,優化鄉村作坊、家庭工場、庭院經濟和個體工商戶等的發展環境,推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和創業。農村集體經濟是推動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拓展農民和農村集體參與鄉村產業發展並從中獲益的途徑。

(作者:姚毓春,系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