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

張紅霞

2025年01月13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是教育引導廣大社會成員提升道德認知與加強道德實踐的有益資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了“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的重大部署,對於在新征程上更好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涵養社會文明風尚、促進文化繁榮興盛、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需要在挖掘闡釋、輿論宣傳、教育引導、制度保障等方面久久為功。

1.推進內容挖掘和闡釋

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傳統美德,協同推進其內容挖掘、闡釋、轉化、創新,是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的重要前提。

深入挖掘中華傳統美德資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充分發掘文化經典、歷史遺存、文物古跡承載的豐厚道德資源,弘揚古聖先賢、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讓中華文化基因更好植根於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豐富,既承載於古代典籍等有形載體,又內蘊於家風等無形載體。挖掘中華傳統美德資源,既要用好文本解讀、歷史分析、文化溯源等傳統方法,又要主動運用現代數智技術,深入挖掘各類文化載體中蘊含的愛國奉獻、扶正揚善、扶危濟困、敬業樂群、守望相助、孝老愛親、勤儉持家、自強不息、寬厚正直等有益內容。

科學闡釋中華傳統美德精髓。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應立足時代發展和實踐需要,在全面把握中華傳統美德內容體系的基礎上,著力將中華傳統美德精髓講准、講全、講透,使其更易於為人們所理解、認同和踐行。提高闡釋的准確度,講清楚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確保闡釋的全面性,闡明中華傳統美德在國家、社會和個人等不同層面倡導的道德規范,講清楚不同層次間的內在邏輯﹔注重闡釋的學理化,推進科研協同攻關,闡明中華傳統美德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夯實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的理論支撐,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賦予傳統美德新的時代內涵。中華傳統美德源於古代中國,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發展,有些具體內涵和陳舊表達形式已不能完全適應當今社會,也給人們的接受和弘揚帶來一定困難。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具體而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據時代要求和現實需要,對中華傳統美德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充分發揮其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推進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更加契合人民群眾的道德需要。同時,運用現代話語體系賦予中華傳統美德新的表達形式,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容易接受。

2.形成立體化傳播矩陣

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需要將線上和線下傳播聯動起來,將對內和對外宣傳結合起來,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播矩陣。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需要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各盡其責、融合互促。傳統媒體應發揮內容優勢,既講好傳統美德故事、宣傳道德模范事跡,又批判道德失范現象、糾正錯誤道德觀念。新興媒體應發揮即時性、個性化、互動性等優勢,利用數智技術科學分析不同受眾的需求和偏好,做好精准高效傳播,增強受眾對中華傳統美德的認同。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共繪網上網下同心圓,在中華傳統美德傳播的內容創作、渠道拓展、平台搭建等方面深度互動、優勢互補,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做中華傳統美德的踐行者、講述者、弘揚者,凝聚起傳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強大合力,持續提升中華傳統美德傳播力和影響力。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也是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對於有效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價值,能夠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因此,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還要推動內宣與外宣互動互促、相得益彰。對內做好中華傳統美德的宣傳闡釋,推動中華傳統美德走進千家萬戶,使廣大人民群眾將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對外講好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推動中華傳統美德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例如,做好中華傳統美德重要典籍的外譯工作,推出海外受眾愛看易懂的中華傳統美德文化精品,舉辦關於中華傳統美德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鼓勵各國學者來華學習和研究中華傳統美德等。

3.凝聚多主體育人合力

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發力,共建立體化育人格局,攜手打造多主體同頻共振的育人合力。

發揮學校教育的獨特優勢,推進大中小學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一體化建設。深入探索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規律和學生道德養成規律,准確把握各學段教育和學生思想特點,在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的同時,明確各學段開展傳統美德教育的重點方向,實現有效銜接、梯度推進。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方案,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思想特點,科學設置教育目標體系,精准匹配各學段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全面完善傳統美德課程體系,系統安排傳統美德教育活動,做到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各學段協同,建立健全集體備課、協同科研、資源共享等學段間的溝通協作機制,打破學段“壁壘”,凝聚起大中小學協同開展傳統美德教育的強大合力。

家庭是道德養成的起點,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必須發揮好家庭的“第一課堂”作用,營造浸潤型的家庭教育氛圍。一方面,讓敦親重義、孝老愛親、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儉持家等傳統美德在家庭中生根發芽,使其與現代家庭文明觀念相融合,形成新時代良好家風,營造家庭文明新風尚。另一方面,要注重發揮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的作用,以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行濡養純善之心,實現家庭成員間互敬互愛、互促共進,共同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

觀照不同受眾和場域的特殊性,打造分眾化、精准化的中華傳統美德社會育人模式。抓住各級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倡導為政以德、慎獨慎微、廉潔齊家的傳統美德,用中華傳統政德涵養黨風政風,以優良黨風政風引領社風民風。將誠實守信、扶危濟困、敬業樂群等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公司治理、文化培育、人才培養等環節,廣泛開展職業道德建設,鼓勵企業踐行社會責任。通過道德講堂、文藝演出、志願服務等形式,以中華傳統美德構建和睦鄰裡關系、助益和諧社區建設。激活傳統鄉土文化中的勤儉節約、尊老愛幼、守望相助等美德資源,提升村民道德境界,賦能文明鄉風培育,助推和美鄉村建設。

4.多維度夯實制度保障

隻有在組織領導、法律規范、資源保障、激勵導向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制度舉措,才能推動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發展常態化、長效化。

完善組織領導制度。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在中華傳統美德傳承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快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教育引導全社會自覺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有關部門應針對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發展的實際需求出台一系列協同聯動、相互促進、務實管用的政策性或指導性文件,推動和保障中華傳統美德高效有序傳承。

建強“軟”“硬”結合的規范體系。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既需要發揮社會規范的“軟引導”作用,又需要用好法律法規的“硬約束”功能。一方面,發揮社會規范引導個體道德踐行、調節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獨特作用,將中華傳統美德全面融入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等社會規范,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踐行中華傳統美德。另一方面,將社會廣泛認同、條件相對成熟、可操作性較強的道德要求寫入法律法規,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健全多方保障體制。在夯實人才基礎方面,既要打造一支專業基礎深厚、富有創新能力、道德素養突出的人才隊伍,又要廣泛動員社會人士參與,不斷壯大中華傳統美德傳承工作隊伍。在技術支持方面,做好技術協同攻關,善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賦能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發展,豐富技術“工具箱”。在資金投入方面,針對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項目,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統籌整合現有資金,出台金融扶持政策,多措並舉確保資金支持穩定有力。

優化激勵導向機制。出台激勵政策,在選樹道德模范、關愛先進典型、營造道德氛圍等方面打好政策“組合拳”。精心評選自覺踐行傳統美德的道德模范和積極傳承傳統美德的優秀工作者,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關心關愛他們的生活,激勵人們向善而行。挖掘本土資源、突出地方特色,開設“傳統美德講堂”,編纂傳統美德故事書籍,策劃傳統美德文藝會演,建立公民道德素養評價反饋機制,引導群眾爭做中華傳統美德的踐行者和傳承人。

(作者:張紅霞,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