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傳統家文化的倫理價值意蘊

陳延斌

2025年01月13日08:3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傳統家文化的倫理價值意蘊

傳統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繁衍生息過程中形成演進的家庭文化樣態,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鮮明特質,是我們民族道德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為新時代家風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傳統家文化的基本內涵

傳統家文化是由家訓文化、家禮文化、家德文化、家風文化、家乘文化和家法文化等構成的家庭、家族文化體系,每個部分都具有豐富的倫理內涵。

家訓文化。家訓主要指父祖長輩對家人子弟的教導訓誨,又稱家范、家規、家誡、族訓等。家訓是中國人居家生活、修身齊家、待人接物的教科書,也是中華民族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的重要載體。家訓文化主要有三類:一是文本形式的家訓家書文獻﹔二是教化形式的家庭訓誡活動,即言傳身教﹔三是物質樣態的文化,如祠堂文化、中堂文化、庭院文化中所蘊含的訓誡內容等。家訓文化雖內容豐富、載體多樣,但核心都是睦親持家、修身立德、教訓子孫、為人處世的訓誨。家訓中的勤儉持家、敦族睦鄰、蒙以養正、溫良謙恭、勵志勉學、近善遠佞、救難憐貧,以及報國恤民、清廉為政、篤守名節等訓誨,無不具有倫理道德的內涵。

家禮文化。本文指有別於家德規范的家庭禮儀文化,是狹義的家禮。孟子認為“禮,門也”,禮是理解文化的重要門徑,而家禮文化則是家禮在理念、儀式、器物、制度以及教化等多層面呈現的文化形態。相較於家訓、族規、家法、家風等家文化形式,以冠婚喪祭“四禮”為主體的傳統家禮,其禮意飽含道德的教育性、儀節的庄嚴性、倫理制度的規約性,是培養家庭倫理道德觀念和禮儀素養的重要路徑。融匯倫理理念、道德規范與禮儀儀節的家禮文化,貫穿中國人數千年的家庭生活,至今仍然是禮儀文明的重要體現。

家德文化。家德即家庭道德,是家庭生活中必須恪守的道德規范,旨在調節父子、夫婦、兄弟姊妹“六親”之間的倫理關系。這種文化往往體現在家訓族規、家禮家儀以及譜牒之中,家訓族規文獻中幾乎無不強調加強家庭成員家德修養和教化的重要性。譬如,司馬光《家范》就規定,“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家”,強調按照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整齊門內,提撕子孫。

家風文化。家風,又稱門風、家聲、父風等,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風氣、風尚、風范。家風文化是一種無言的教化,它內蘊的家庭持家之道、處世風格、道德面貌和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濡染著家人、子孫,構成了家文化的核心內涵和突出表征。顏之推《顏氏家訓》開篇就言其家庭“素為整密”的家風,使其蒙以養正,言談舉止、規行矩步莫不謹守家禮家德。優秀家風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賡續著修齊治平、治家范世的精神薪火。

家乘文化。家乘也稱譜牒、家譜、宗譜等,是記載家族血緣關系和世系傳承的文獻。家乘中的郡望源流、堂號字輩以及家族典范人物的事跡,體現了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感恩先人的優良傳統,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教化資源,而且發揮著凝聚族眾、周親恤族、教育子孫、弘揚家族優良傳統的作用。明清以來,隨著家譜修撰的興盛,其道德教化功能愈加彰顯。

家法文化。家法是傳統社會國家法紀的重要補充。廣義上是指家族治理的禮法,狹義的家法是指調整、處理家庭、家族成員關系的制度規定,它以強制性約束形式發揮著規范族人恪守家德、穩定家族倫理秩序、保障家族治理的重要作用,支撐了家德和家風的培育與傳承。

當然,傳統家文化,不可避免地夾雜著“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糟粕,例如有些家訓、家禮、家法中強調卑幼屈從尊長、愚忠愚孝等封建倫理﹔有些宣揚男尊女卑、“三從四德”、貞女烈婦的迂腐觀念等,無疑應當擯棄。

傳統家文化是中華傳統倫理文化的基石

《易經》很早便提出了教從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的理念。作為“農業—宗法”社會中生成發展起來的倫理型文化,家文化是中華傳統倫理文化的基石,對中國倫理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以家訓、家德、家禮、家風、家法、家乘等為主要內容的家文化,作為家庭軌物范世的“教科書”,成為傳統社會倫理道德教化的初始場域。其中,家長、家族撰作的家訓族規中豐富的道德教育內容,制訂的家禮中的禮儀禮意內蘊,編修的譜牒中的先人事跡、家史家風,其首要宗旨都是教化、引導、規范家人子弟修養個人品德、家庭道德和處世道德。

其次,家庭成員在優良家文化引導熏陶下,形成的孝敬父母、兄友弟恭、親睦家齊、周族善鄰等家庭美德,成為中國人修德立身、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素養。家長的訓諭和家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較之他人教育或學校教育更易於入耳入心,被孩子認同和踐行。家文化在教化途徑和制度規誡上有效地保障了子孫基本道德素質的養成,促進了傳統社會家人、族眾間的倫理秩序和家族生活的和諧穩定。

最后,家文化的濡染雖然作用於家庭、家族內部,但它又通過家訓族規、家禮文獻的刊行傳播,進而影響其他家族的家文化建設。如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諸葛亮的《誡子書》、司馬光的《家范》、朱熹的《家禮》、袁黃的《訓子言》、朱用純的《治家格言》等都被大量刊印,廣泛傳播,使得這些家族文化突破了一家一族的教化,而成為社會道德教育的“公眾讀本”,促使家風向民風世風拓展延伸,產生了深遠影響。載入宋元明三代史書、被皇帝屢次旌表為義門的浦江鄭氏家族,經統治階級特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倡導,其家訓《鄭氏規范》、家禮《鄭氏家儀》以及該家族以孝義治家的雍肅家風,對社會的倫理教化起到典范作用﹔該家族治家教子、立身處世的道德教化內容和實效性強的家風培育舉措,更為其他家族道德建設和家風世風建設提供了可以師法的范本,對當時社會和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另外,一些學者型官員如清代吏部尚書陳宏謀編輯的《五種遺規》等,收錄很多家訓、家禮文獻。這些圖書刊布天下,發揮了教化民眾、敦風正俗的作用,助推了儒家倫理的社會化、世俗化。

中華文化是家國一體的文化,如果說國家法律和禮樂文化是為了穩定社會政治秩序的需要,那麼家文化則更側重於鄉土中國與家族內部的道德教化及倫理關系的調適,協同發揮著維護家庭宗族穩定、調控民間社會秩序、助力國家長治久安的作用。

傳統家文化的時代價值

優秀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是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源頭活水和豐富滋養。

傳統家訓文化可以為今天的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提供極富價值的參考。今天的時代雖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家庭仍然是社會細胞和社會的“重要基點”,仍是公民個人品德和家庭道德、社會公德養成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甚至是最長久的學校。傳統家訓文化中無論是訓誨子弟修身做人,睦親齊家,還是對家人處世道德的指導,絕大部分都可以通過揚棄來為今所用,特別是其中卓有成效的教育載體、路徑和方式方法,充滿教育智慧,更值得借鑒來助推新時代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建設。

傳統家禮家德文化可為家庭和社會禮儀文明建設提供鏡鑒。家德文化倡導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敬、敦親睦族等道德規范,是調整家庭、家族成員間倫理關系的重要手段,而傳統家禮文化之冠婚喪祭“四禮”的禮意、禮儀、禮俗等的合理部分,也需要承故拓新,挖掘其中的積極內涵和儀式禮節,為創制承繼傳統、契合時代要求的家庭禮儀提供有價值的參照,以裨益於新時代家庭禮儀文明培塑和社會禮儀文明建設。

培育良好家風可以促進民風世風的淨化和優化。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家風文化,其中無論是勤政公廉、報國恤民的名宦家風,睦族善鄰、仁德范世的義門家風,仁心義路、士魂商才的儒商家風,還是勤儉持家、平和處世的百姓家風,都存在豐厚的倫理道德教化意蘊,既是家族、民族安身立命的文化基因,也是家庭和社會倫理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

此外,作為傳統家文化重要載體的中堂文化、祠堂文化、庭院文化中的裝潢寓意、楹聯匾額、牌坊碑刻,譜牒中的家訓宗范、堂號字輩、先賢事跡,都可以通過合理揚棄來涵養公民個人德性和家庭美德,並最終轉化為新時代家風培育和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營養。

(作者:陳延斌,系貴陽孔學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華傳統家文化與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