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刘玉珠:十八大强调“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深意
方筱筠 陈叶军
2012年11月15日11:16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嘉宾介绍:刘玉珠,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1983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分配到文化部从事文化工作,长期从事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文化市场管理局副局长、文化市场司副司长、文化市场司司长、文化产业司司长。1993年至1995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中美知识产权谈判;1997年至2000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著有《文化市场管理指南》、《文化市场实务全书》、《中国市场经济监督全书?文化市场卷》、《文化市场学——中国当代文化市场的理论与实践》等。

11月12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做客由人民网强国论坛、中国社会科学网和光明网联合主办的“十八大观察家”栏目时表示,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强国战略,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个概括点出了我们文化强国建设的精髓。

刘玉珠指出,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专门论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具有深意的。文化强国对内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就是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增强。

发展文化产业并非权宜之计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此,刘玉珠表示,党和政府发展文化产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格局提出的。

文化产业并非将文化产业化。刘玉珠说,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这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产业。内容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求,我们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相冲突,和我们的法律法规不相矛盾,这样才能投放到市场上来。因为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对人们的素质、品德和价值观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把好文化产业内容关是关键。所以,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正确道路。

文化体制改革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从这几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它在增强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文化产品和活动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应该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刘玉珠表示,要充分认识到中央提出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要充分考虑到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的消费需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刘玉珠指出,不能简单地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增加GDP比重的需要,因为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又好又快”,“好”是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快”是在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作为政府管理部门,我们一是要继续凝聚党和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战略考虑,二是要将战略任务通过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体现出来,三是要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四是在体制机制上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这就是政府应该考虑的,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做环境,企业做市场’。这里的环境是指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刘玉珠说。

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任重道远。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十八大提出要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看待我国当前文化消费水平较低的问题?刘玉珠表示,文化消费水平是同经济基础、消费需求和实际的供给能力密切相关的,人们只有在解决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后才能考虑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基本解决,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开始提到日程上来。但由于我们这两个方面同国外相比发展时间都很短,所以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是比较低的,目前从总体上看只达到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

所以,政府高度关注文化消费问题,正在千方百计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深意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用的标题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刘玉珠表示,对于“扎实推进”,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从认识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是我们党全面研判了党情、国情、世情后提出的关于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十八大报告从四个方面对文化强国战略进行论述很有新意,深化了我们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认识。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前年《红旗文稿》上发表署名“云杉”的文章,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论述很透彻。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开始就一直很重视发挥文化的作用,虽然当时是战争年代,但是我们党的领导集体始终注意发挥文化在战争中的作用,在延安的13年,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于文化的重视。尤其是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指示和论述,诸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对文化的地位、性质、功能和作用做了详尽的论述,在革命时期对保证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21世纪,全党、全社会在奔小康的进程中,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人民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这三个报告当中看出,我们党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第二,从工作层面来看,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以后,全党、全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总体上是好的,但是由于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且包含的面也比较广,需要我们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更需要有关部门和机构来进行学习和研究,同时要把目标进行分解,根据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把目标具体化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形成共识是第一位的,其次,有政策才有抓手。有了要求、标准和政策,监督检查也更有针对性。光靠会议、文件,文化强国战略是很难落到实处的。

“十八大报告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在报告内容的第六部分,使用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标题,这是很有深意的。文化强国对内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就是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刘玉珠说。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中之重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当下,有两件事是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化大事,其一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二是世界多国孔子学院的建立。对于莫言获奖,刘玉珠认为可以从中获得这样几点启示:第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第二,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第三,中国作家群体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这对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以及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长期发挥作用的体现,需要文化的长期积累才能发挥润物无声的效果。文化软实力是沟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刘玉珠表示,政府的推动应与企业相结合,尤其是要鼓励企业通过市场行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是重中之重。

刘玉珠表示,要发挥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必然选择。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上,政府和企业的侧重面是不完全相同的,政府是通过文化交流、通过“走出去”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世界,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如,政府鼓励和支持在国外建立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就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形式。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另一种形式,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并在市场上被人们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们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从而与中华文化进行沟通、理解,达到相互尊重,这样长期积累,对中国的了解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真实,这样中华文化软实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秦华、赵晶)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