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牧坤:京剧的明天会更美好--理论--人民网
人民网

高牧坤:京剧的明天会更美好

国家一级演员、导演、国家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2012年11月15日10:22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本版素描:郭红松

我与京剧相交六十年,过去的十年,我的京剧之路踏实而坚定,辛劳却义无反顾。

我从导演《泸水彝山》、《文成公主》、《韩玉娘》,到编剧并导演《大漠苏武》,指导《大破铜网阵》等,剧目一个接着一个。在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重大赛事与文化活动中,我们的剧目《泸水彝山》、《文成公主》、《大漠苏武》先后获得“中国京剧艺术节导演金奖”榜首、“文华导演奖”、“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导演奖”、“五个一工程奖”,并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这些成就,都是在京剧艺术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取得的,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京剧领域的体现。

回首十年,我曾有幸导演数届新年京剧晚会。新年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出席观看晚会演出,这是对民族文化事业、对戏曲,尤其是对京剧事业最有力的支持和肯定,也深深激励着我。

2007年,历时21年的京剧音配像工程终于竣工了。音配像工程是国家为了抢救、传留和振兴京剧艺术,组织有关部门通过音配像技术手段,复原、重现前辈京剧名家的舞台形象,抢救濒临失传的优秀剧目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工程。该工程的组织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开放的态度紧跟时代审美,依据《生死恨》重新创作了《韩玉娘》。作为该剧的导演,我力求在京剧本体更高层次上回归,得到了从上到下的一致赞成与肯定,也引发了我自己对于京剧艺术如何继承和创新的进一步思考。

近年来,国家京剧院每年都有一两部新创剧目,四五部重点复排剧目,数十部折子戏亮相舞台。眼见得剧目日渐丰富,艺术长廊日趋丰满,我希望青年同行们,能够和我们“老人”那颗跳动的青春之心相伴,携手让祖国的京剧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我羡慕我的青年同行们,他们的成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他们的培养甚至摆在了国家文化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中国京剧优秀青年研究生班”就是为他们提供的一个快速全面提高的平台,“中国京剧流派班”为他们“量体裁衣”,央视戏曲频道让他们频频“亮相”,“梅花奖”、“文华奖”因他们争相绽放……我也曾多次导演“青研班”、“流派班”的汇报演出,目睹青年人才的成长与飞跃,切身感受党和国家对京剧人才梯队建设的扎实举措。当我欣喜地看到青年演员的崭露头角与中年演员的日渐成熟,也就看到了20年乃至30年后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2012年4月,“中国京剧流派班”学员毕业汇报演出,来自全国各地的66名学员个个血气方刚、身怀本领、争相竞妍,透过他们,旧日的盛况一一浮现,而今日的精彩也仍在继续。

我这些年一直在“圈里”忙,忙排戏,忙教戏,忙写戏,忙忙碌碌中排了不少新戏,教了若干学生,当了数回评委。然而,作为一个与京剧相伴相守了几十年的京剧人,我更要向前看。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相信,京剧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本报记者 方莉整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万鹏、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