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需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将由不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
从“给力”到“hold住”,正能量已上升为象征符号,与我们日常生活相系,充实着广大民众的内心。不得不说,我们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楼越盖越高,衣服越穿越贵,吃的越来越讲究,一切都在进步,都在丰富,唯独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少。 《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研究室发布了“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结果显示:收入是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因素,健康和婚姻位居其次,“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
均衡发展对广大城乡居民而言就是“正能量”,而且,这种正能量已经发挥了作用。比如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锁定“三农”,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战略相继实施,为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创造条件。连续多次出台的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得民营经济发展的势头有所增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也是举措频频,在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均衡发展是大势所趋,它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收入分配不均。正如十八大报告在收入分配公平均衡方面,提出了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均衡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正能量,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合理充分利用资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