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内涵
胡长栓
2012年11月26日16:07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改革开放三十年,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的三十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繁荣发展的三十年。我国三十年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决定了我们不仅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中国化维度,而且也要着力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世界化维度。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所有问题本质上都是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当下性”问题。这种“当下性”概括地说,就表现为从时间上看的“当代性”和从空间上看的“当地性”,具体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就形成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共识。这就意味着,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中,必须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内涵,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前者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后者是一种理论的旨趣。

理论的最终意义总是体现为现实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如此。因为相对于其他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从中国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现实相结合,从而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现实的实践为目的,理论不断面向现实并走向现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反映着理论的具体化品性。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根本上说来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我们具体实践中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作为一种对现实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不需要我们给予太多理论上的说明,因为一直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主要就是作为一种对现实的追求来理解,它已成为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普遍性观念。而且,只要我们回顾一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历史结论,在我们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抓住实际,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陷入僵化的教条,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出现挫折。所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就是要从僵化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反对本本主义,尤其是要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讲“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毛泽东讲“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都揭示了理论的根据和意义在于现实,在于我们生活的具体实际。

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同时期不同的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革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力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并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不断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进步。

近代以来,随着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具体到中国革命,就形成了“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在中国这一具体革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形成了以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为主要内容与特征,指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思想。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取代旧有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力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重大的任务。但建国后较长一段时期,由于国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也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还缺乏更为深入的认识,虽然注意到了我国社会性质、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却没有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推动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上来,结果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现了严重挫折。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对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任务,提出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结合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形成了以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为主要内容与特征,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尽管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没有变,但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等,我国经济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的问题,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由过去较为重视物质的需要,转变为今天较为重视文化的需要;过去物质文明的较快发展,使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显得相对滞后;城市和沿海区域的快速发展,使城乡之间和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工业化生产的不断扩大,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能源和资源的危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谐。结合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审视西方先发展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新发展,就形成了指导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由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就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新阶段。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是与中国具体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基本立场和原理为基础,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是指它作为一种理论,作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必然要具有理论自身的普遍性旨趣和本质,即超越它所产生和指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要求一种一般的和普遍性的价值。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它以理论自身的存在为目的,确证着理论的普遍性本质。

真正的理论不仅有具体化的现实品性,总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且也有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旨趣,总要升华出一种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也必然具有理论的普遍性特质,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意义。这意味着,虽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但它并不是单纯只具有中国个性的理论,即并不只是单纯地适合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尤其是建设也必然具有特别突出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的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思想精髓。以阶级斗争为核心主要表现为政治革命的毛泽东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实践,先后取得了我国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发展生产力的邓小平理论,成功地指导了改革开放以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解决了我国十亿多人民的温饱问题,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使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当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在指导着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已成为我党和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统领,并积极地推动着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逐步实现。

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和世界第三的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从文化传统上讲,以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为典型所形成的东方文化,对当今世界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具有独特的影响;从社会生产的发展看,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发展和转变,初步实现了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从社会发展的状况看,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人自身的存在来说,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存在经历了一个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结合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不仅仅是只具有个性的实践,同时也是具有较为广泛普遍性的实践。而且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的实践本身就是世界性的,就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在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必然不仅仅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理论,只具有中国意义,它必然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必然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论。

最后,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具有共同性。与以往的世界不同,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和和共生的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面临越来越多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所以“共同”,一方面因为它们是当今世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面临的问题,它们的解决已不再单纯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自己的事情,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性质,大多都是近代以来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是工业文化的直接结果。如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失谐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能源和资源的危机问题,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核威胁和人口过度膨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今天各国人们理论思考的共同现实,任何国家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都会有广泛的普遍性,任何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也都会对其他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是对当前我国具体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而且也是从当今世界的现实出发,对目前人类社会发展存在问题的反思,因而,必然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的双重内涵,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而且也要加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原载于《光明日报》2009.1.23

(责编:赵晶、秦华)

相关专题
· 胡长栓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