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两个全面”的两大目标,关键是推动“两个加快”,即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关系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尤为重要。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类经济主体发展新活力,其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西方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200多年的过程中,其实践和理论主线一直没有离开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0世纪后半期,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国情,走上了政府主导型或市场主导型的不同道路,而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然成为这些国家要共同解决的核心问题,从实践经验来看即是政府在何处安放“无为之手”,在何处安放“扶持之手”,在何处限制“掠夺之手”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涉及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政府就不要干预,当市场失灵时,或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公共产品的提供等,就需要政府来解决。是市场的归市场,是政府的归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起辅助性作用。政府应该偏重于宏观管理、市场规则的制定、市场秩序的规范、社会诚信的建立,而市场则在规则和制度下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政府该退出的领域应该坚决退出,该让出的领域也要坚决让出,不要与民争利,而要精简机构,要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把无限政府转变成有限政府。
目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存在很多问题,也引起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例如,政府在建设项目、土地征用、资金配置、公共产品供给及价格决定等重大决策事项上仍掌握着过大的权力,在很多领域的资源配置中起着支配性作用;同时由于政府手里掌握太多太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官员利用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和对价格的管控形成了权力寻租的庞大基础;国有企业在一些重要行业中的行政性垄断还没有破除,在涉及这些大型集团时,不论是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部门退出还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又如,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牢固建立,各级官员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并运用大大小小的行政权力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频繁的直接干预,或以“宏观调控”为名强化对市场和企业的控制和干预。这些都妨碍了市场机制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可以使用多种政策工具来影响或矫正企业行为,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这些政策工具包括政府法规、税收、货币政策、道德说服、政府补贴和转移支付、政府采购、政府贷款等。只有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政府转型,才能消除影响和束缚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当前,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让更多的领域向民间投资开放;打破行政垄断,以制度保障经济主体决策自由、产权自主和流动自由;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一些地方允许先行先试,最后逐步取消行政审批,这些改革都是针对规范政府行为的举措,应该尽快在一些重要经济领域推进,为激发各类经济主体发展新活力构建根本性的制度条件。
(作者刘灿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吴垠系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