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2年12月10日08:58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必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这些年来,安徽省以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以自身的探索与实践对科教强省战略进行了有力诠释。安徽对自主创新道路的探索说明,自主创新是一个区域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只要树立长远眼光,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就能够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扎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总结推广各地的有效做法和新鲜经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徽实现了从抓企业创新到抓产业创新、再到抓区域创新的三大跨越,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安徽对自主创新道路的探索说明,自主创新是一个区域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树立长远眼光,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就能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创新文化孕育创新浪潮

创新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良好的创新文化积淀。江淮大地一直是充满活力的创新热土,在科技等多领域有着悠久的创新传统,特别是在科技领域人才辈出、影响深远。如今,省会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物质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丰富,科技要素完备,科技成果丰硕。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推进自主创新最可宝贵的土壤。安徽地处中部,融通南北、汇聚东西,形成了包容、厚德、争先、创新的地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着农村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走在全国前列。今天的安徽更加注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着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广泛宣传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了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和谐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

改革举措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意味着要打破常规、改变现状,这不仅是科研方法、手段的突破,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需要为创新力的释放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安徽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核心战略,注重加强对创新的政策引导,通过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激励政策等举措,努力激发创新活力,整合自主创新资源,加快推进自主创新。2008年,合肥、芜湖、蚌埠三大区域中心城市联袂探路,引领安徽自主创新,努力打造成为全省加速崛起的主引擎。省财政设立了合芜蚌试验区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用于落实各类项目资金、资助等支出。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根本基础,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和载体,安徽抓住这两个关键来推进试验区建设。为挖掘人才这一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安徽决定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从市场化人才评价等10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引进能够带动新兴学科、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端产业的领军人才。2008年以来,合芜蚌试验区出台人才政策已有30多项,全省累计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2万多名,研发人员数增长了1倍;选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00余名,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60多家。高端人才集聚,为建设创新型安徽组建起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专家团队,科技创新成果井喷式涌现。安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扶持创新企业,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涌现出一批依靠自主创新迅速崛起的行业小巨人。合芜蚌3市科技创新实力和区域带动能力较强,几年的探索效果显著,对全省的自主创新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加速崛起带来创新速度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一个区域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紧紧围绕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凝炼创新课题。通过对省情的分析,全省上下认识到,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是顺应形势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发挥科教优势、提升区域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选择。因此,服务加速崛起的现实需求成为安徽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而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战略重点。几年来,安徽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为百亿元乃至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2011年,全省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560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迈过千亿元大关。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稳增长、促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安徽加速崛起注入了新活力。

协同创新探索创新路径

格外强调系统化、协同化,是由现代科技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安徽坚持打破地区、行业和部门的局限,打通创新要素全链条对接的通道,着力提高自主创新的组织程度,逐步建立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要素共享平台,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促进技术与资本、成果与市场的高效融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对接、互动双赢。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到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也极大地释放了科教、人才、产业基础的优势和活力,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安徽发展“同频共振”,产学研实现了良性互动。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合肥语音技术研究院、合肥光伏光热研究院相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除了与企业开展合作研发项目外,还面向省内行业龙头建设一批合作成果转化平台,参与近10家省级工程中心的共建,做实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以协同协作推进自主创新,这已成为安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同理念。

自主创新的关键,是要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而实现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引领下,安徽的自主创新已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高校院所扛大旗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8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70%以上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企业。 “十一五”以来,全省新组建3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研发出汽车覆盖件生产成套装备、增程式纯电动汽车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牵动性大的新产品,有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在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整合,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有效转化,各类创新主体实现了共赢。

创新平台树立创新标杆

创新需要龙头带动,需要高端平台的示范引领,这个平台既是人才的集聚平台,也是技术的汇聚平台。从国内的实践来看,创新龙头的出现,既是一个区域自主创新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创新发展的新契机,会带来一个区域创新的新变化。2012年7月奠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就是要进一步发挥中科院系统特别是中科大的创新资源优势,打造合芜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公共创新平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科技体制创新、产学研用结合的新路子。这一新标杆的辐射带动,将把江淮大地的自主创新带入新境界,使安徽不断形成新的战略支点,长期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

(执笔:洪永平 韩修良)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