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所在学校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奖学金表彰大会。台上,获奖同学光鲜艳丽、喜气洋洋,而台下,不少同学却对此嗤之以鼻。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奖学金评比某种程度上已经在潜规则的影响下逐渐变味,不再是有能者居之,而是有“谋”者得之。某些高校的奖学金评选变成一面反映人性阴暗与社会虚假的镜子。
奖学金,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为了鼓励大家好好学习而设立的奖项。但是,这些年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并不全是成绩非常好的同学,这与现今的奖学金评选制度有关。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奖学金评选在参考学习成绩之外,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对课外实践活动的考察上。设立课外实践活动这个考察指标,初衷本是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自己,改变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然而,由于课外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对这个项目的成果考察存在很多漏洞,同时给一些有“谋略”的学生带来有机可趁的地方。
前两年广州举办亚运会的时候,学校规定,凡是担任亚运会志愿者的同学,在期末评定奖学金的时候可以享受加分政策,并且该学期所修科目成绩都享受1.2倍加成的优待。结果最后评定奖学金的时候,尽管亚运志愿者学生的成绩并非最高,但是由于其有巨额的加分优待,最后这些担任过亚运会志愿者的学生占据了奖学金名额的90%。除了参加亚运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可以争取到加分“福利”。有些同学为评奖学金私刻公章给自己制造各种奖励荣誉,或者参加一些投机取巧的比赛,轻而易举地获得评定奖学金时的加分优待。
不需要努力学习,只要积极寻找参与社会实践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在期末评上奖学金。虽然现在提倡全方位发展,但是学生的本职还是学习,如果因为奖学金制度的评选让学生产生了本末倒置的行为,这样是否已经违背了奖学金设立的初衷呢?
另外,近年来奖学金的评选条件也越来越多样,除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加分从而更容易评上奖学金外,笔者所在学校在去年还新增了一项奖学金参选要求: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时间数或献血次数。具体来说就是想要获得奖学金,就必须在当学年参加公益实践,并让相关单位开具时间数证明,或者参与献血。做公益与献血原本是伟大高尚的行为,倘若让学生们为了评上奖学金而去做公益去“卖”血,不仅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反而令人反感。
既然奖学金已经变质,为什么同学们仍为此争得起劲?不仅仅是因为奖学金所带来的金钱利益,更因为奖学金所带来的荣誉为日后就业所提供的便利性。当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在高校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招聘方往往认为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必然是全方位高质量的学生。
每到高校评比奖学金的时候,由于名额有限,人际关系也变得紧张。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已经违背了当初设立奖学金的初衷,也是学校领导、老师所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天职就是读书,用奖学金鼓励大学生读书是否可行?奖学金会不会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这些值得我们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