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我们要积极探索和遵循科学的发展思路,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奋勇前进。
生态文明——延续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技术造就的工业文明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如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继续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中发展,还是另寻他路,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定胜天”的口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生存,就必须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文明的理念为大家所接受。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从而将生态文明作为延续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目前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换言之,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就一定会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不断探索、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其实质就是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资源有序利用、生态维护良好的前提下,实现协调发展。
推进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循环经济是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也是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
推进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能够有效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能够坚定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信念,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完成。
坚定笃行——把握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策部署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意义进一步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生态文明的小康社会是不全面的小康社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能削弱;只能进一步抓紧,而不能丝毫放松;只能进一步加快,而不能放缓步伐。
正是站在这样一种时代高度,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科学回答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基本要求、基本任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应积极探索和遵循科学的发展思路。一是要以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的理念有三个层次,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二是要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为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标。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当前最为迫切的基本任务有四个方面。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既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坚持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通过调整结构、改进技术、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强化法治、全民参加等多种手段,切实节约能源资源,同时贯彻清洁性和可持续性原则,走多元化之路,致力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的科学性、有效性;要制定并完善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与执法,尤其是环境评价法的立法与执法;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标准。(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