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考
镇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陈凤翔
2013年01月14日10:3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008年,美国IBM公司进行战略转型,将业务从硬件制造转向软件和信息服务,并提出一个全新的理念“智慧地球”、“智慧城市”。那年,我国准备用4万亿投资以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IBM公司抓住机遇,在我国连续召开了30多场“智慧城市”研讨会,与数千名城市政府官员进行交流。由此,“智慧城市”理念,成为我国热门话题,并进入实践和运营。

一、什么是“智慧城市”

最初,“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城市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市民、交通、商业、水资源等,构成一个个子系统。过去,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既互不关联,又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些子系统连接起来,更合理地利用资源,更好地管理城市,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我国有些信息化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网络城市,它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预报,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有专家形象地说,“智慧城市就是数字城市加物联网”。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本质涵义,就是用新技术,提供新服务,使城市变得智慧、聪明起来,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比如,生病不用住院,在家就能通过监控,让医生了解到病人的血压、心脏等情况;城市交通流量大时可提前预告疏导;河流被污染时能马上发现污染源;人们用手机接收和发送生活的信息,上班、出差、看病、休闲等,都变得便捷、轻松。

“智慧城市”的内涵很广泛,主要体现在三大网络:一是物质网络,包括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其代表是物联网;二是信息网络,把各类基础设施的信息进行传输、存储、分析,其代表是云计算;三是能量网络,合理分配、调度、使用各种能源,实现节能降耗,其代表是智能电网。“智慧城市”不但是一个包含现有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其大规模应用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又是一种看待城市、发展城市的新视角新思维,能创造以智慧服务、智慧人文、智慧生活为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同时,还是衡量一个城市、地区现代化程度和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

二、怎么建设“智慧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称得上“智慧”?或者说,我们的城市怎么建设才能达到“智慧”的水平?

就总体效果而言,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做到“三化”。一是要实现感知化,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将各类基础设施工作运行状况进行感知;二是要实现物联化,构造一张网(物联网),将已被感知的基础设施(物)联结起来,使物和人之间能互相沟通、交流;三是要实现智能化,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加工,使人能获得比过去更加准确、高明的智能化决策,创建一种比过去更安全、便捷、高效、环保的城市生活。

就技术模型而言,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打造好一个综合平台,三张骨干网络,若干应用系统,以及相关基础设施。一个综合平台,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如同人体的大脑心脏,它负责对收集起来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由城市数据中心平台和云计算应用开发平台组成。三张骨干网络,是“智慧城市”的高速通道,如同人体的神经网络,它的作用是完成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储存,主要有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若干应用系统,是“智慧城市”的行为表现,如同人体的行为能力,它的作用就是实现“智慧城市”里的“智慧交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能力,为人们提供直接的智慧服务。相关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触角,如同人体的五官四肢,它的作用是各类信息的收集,主要为城市各个角落的终端设备,包括传感器、摄像头、信号灯等。

“智慧城市”的运作形态应该是这样的: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进行全面感测;物联网与互联网、通信网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和传输,提供给各类基础设施,使之“智慧”起来;各个应用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完成各项服务和信息提供;最终形成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的民众应用,信息化的产业应用。从而实现对城市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

三、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应把握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南京等城市,均已开始具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如上海的“智慧世博”,北京的“无线北京”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少,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缺乏有效规划,没有一个全面、长期、有效的顶层设计,导致不少重复建设;二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各行业都在搞信息化,但不能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发挥综合效应,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宏观经济等四大数据库,至今还在各自为政;三是缺乏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不但缺乏统一的城市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同部门组织制订的信息化标准也不协调;四是没有合适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还没有根据城市大小、功能规划、地理环境等特点,探索出“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的相应模式。

“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和长期目标,大家都在摸索中发展和前行。总结这些年来我国各地的经验教训,今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一个完整规划。根据城市的规模、功能、产业、环境,以及服务理念,切实抓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并用规划引领云计算、物联网、市民卡等信息化重点工程和招商引资(智)工作。

2.要有一套政策扶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出台政策,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规范和扶持,明确任务目标和方法步骤;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多方合作;明确政策指导,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明确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持。

3.要建立标准体系。依据自身特点和建设目标,探索建立相对统一的信息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总结出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4.要分段逐步实施。建设“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要花3-5年,甚至更长时间,要紧紧咬定规划目标,分段逐步实施。一年建几件重点工程,几年下来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就能盖好“智慧城市”这座“大厦”。

5.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基础打牢了,网络层、应用层、平台层的建设就会稳步推进,加快发展。

一个“智慧理念”,已在人们的期待中到来,一种“智慧生活”,正在人们的期待中到来,一座“智慧城市”,同样会在人们的期待中到来。只要我们登高望远,敞开心胸,海纳百川,我们所期待的都会慢慢到来。

(责编:秦华、赵晶)

相关专题
· 问题研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