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1日电 香港《大公报》21日刊发资深评论员秦晓鹰的文章《改变作风切莫止于形式》,文章指出,社会各界之所以对两会“减简俭”能有如此强烈的正面反应,其根本原因是出于对这些改进与变化的新鲜感和新奇感。要想得到老百姓永久的喝彩,就要懂得公众的真正期盼,懂得他们所希望的并不仅仅是地方两会在会议形式的变化,更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则是希望改变会议的内容。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内地各省市(自治区)都在召开本地的“地方两会”(即人大、政协会议)。人们普遍注意到,与以往地方的“两会”相比,形式和会风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会场内外不再铺设红地毯,不再悬挂巨大的横幅标语,空中不再悬飘喜庆的红气球……暖房的鲜花不用再被搬到室外“忍受”迎宾的寒冷,各地的老百姓也不用再在警戒线外冒着寒风天天观看代表委员们的车队。有的省市决定不再如以往那样给参会者发送包括笔记本计算机在内的“纪念品”;有的地方也不再为会议专门举办宴会和文艺专场晚会;大部分省市都把会期做了适当压缩,报告人冗长的念稿时间也有了相应的缩短。
避免出现新的形式主义
地方“两会”这种在简(化)减(少)俭(朴)上的变化和改进,得到了社会舆论交口称赞,不少媒体和微博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不过,依笔者管见,在如潮的好评面前,各级人大和政协的领导人必须头脑清醒。他们应该明白:社会各界今日之所以能有如此强烈的正面反应,其根本原因是出于对这些改进与变化的新鲜感和新奇感。但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广大公众对以往扰民现象诟病已久;对种种铺张浪费和严重的形式主义做法极度反感。一旦这种令人厌恶的作风有了些许改变,自然会赢得公众的拍手称颂。
但是,这种掌声还仅仅是厌倦心态平复后的短暂喝彩,是对会议形式改革的阶段性肯定。要想得到老百姓永久的喝彩,就要懂得公众的真正期盼,懂得他们所希望的并不仅仅是地方两会在会议形式的变化,更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则是希望改变会议的内容。因为谁都晓得,内容的改变要比形式的改变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再接再厉、竭尽全力进行内容上的改革,是开好两会的当务之急。千万不要因为仅仅听到几句对形式改革的赞扬就沾沾自喜、就此止步。如果就此止步,形式上的改革就极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形式主义的开始。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改进会议(包括地方与全国的“两会”)的内容呢?笔者以为,首先是各级领导人要破除形式主义的“模仿秀”习惯,要实事求是地根据会议本身的性质、场合和对象,收放自如地决定报告、讲演的形式和风格。
重在提高“听会者”参与度
要想改进会议内容,特别是改进“两会”内容,使会议确有实效,那就是要努力提高“听会者”的参与度。而提高和增加参与度的前提,则是要向代表委员们和与会者说真话道实情。要让代表委员有足够的时间了解、消化、弄清在大量枯燥的数字中所展现的省情市情和国情。只有让他们享有最充分的知情权,审议才会准确无误,参政才能有的放矢,监督才会名实相符。笔者认为,改内容要比改形式更重要。对地方“两会”如此,对全国“两会”如此,对一切必须召开的会议来说,概莫能外。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