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美国教育的三个特点
刘欣欣
2013年01月22日08:08   来源:吉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某种意义上,教育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短短几十年,中国就一跃成为现代教育大国,无论是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是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都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然而,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课业负担沉重、理论实践脱节、评价标准单一、目的手段倒置、学习能力欠佳、学习热情缺失等问题一直是萦绕在教师、学生和家长心头挥之不去的阴云。而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更是无法回避“钱学森之问”这一针见血的命题。促进我国教育健康发展,需要改革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对我们祛除教育流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针对“钱学森之问”,笔者对世界上比较发达的美国教育进行了研究。从世界上看,美国站在了科技最先进的行列,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上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最多的还是美国。美国教育以体制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善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著称,抛去各种因素,单就教育而言,是有可取之处的。

  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很多进行过调研或有过亲身体验的人都会这样描述美国中小学教育:分班、选课都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教学环节中充满了活泼愉快的气氛,注重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为可贵的是,学校并没有按照统一的分数标准把学生分为优生和差生,也没有依照与升学考试的相关程度把课程分为主科与副科,而是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每个学生潜力,发挥其特长。长期以来,美国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追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古典自由主义学者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每个人都具有不可化约的价值。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开放式的去商业化的教育管理。美国教育管理具有自治和民主参与的特点,一般来说各州政府自行推行自己的教育措施,而地方教育的最高决策权归各地教育董事会,其成员一般由公众选举产生。美国学校的权力机构一般是由选举产生的董事会,成员包括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及教师代表等,校长则由董事会选定,学校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此外,尽管商业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在教育的商业化上仍旧有所保留,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联邦政府补助、州政府拨款、地方教育拨款是美国初、中级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地方教育局和学校还会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争取公益捐款和赞助,以保证教学经费的充足。

  注重公民教育与人格教育。一个完善的公民社会由人格健全的公民构成,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由人格健全的公民支撑。反过来,公民教育的推行要由国家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进行公民教育是一项复杂、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需要多种方法并举,决不能仅仅依靠某个部门的单独工作或是一两门教育课程的灌输来完成。美国注重公民教育,当前美国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公民知识教育、公民技能教育、公民意向教育等内容。公民知识教育主要向学生介绍美国的国体、政体、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公民技能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与政治参与能力。公民意向教育则主要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学会尊重他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美国的公民教育具有参与广泛、注重隐性与渗透教育、感性与理性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特点。美国的学校、家庭、政党、社会都是公民教育的参与者。同时,公民教育渗透于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之中,渗透于生动的社区活动之中。社区服务是美国公民教育的最主要形式,藉此学生不仅增长了技能,还切身体会到了一名公民的权利、责任与义务。

(责编:朱书缘、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