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为什么有些知识无法改变命运?
蔡闯
2013年01月30日08:58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有人说,城市中最早起的人是清洁工、公交车司机和赶公交的学生。“压力山大”是大多数学生的自我评语,“家有读书郞,全家一起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很多人说,“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但是孩子们失去快乐童年的根源,却不是教育本身。家长们不反对“劳动者光荣”的观念,但那是对别人。对自己的孩子,只有做“栋梁”、“精英”的期许和成功与淘汰的二分法,如何要求孩子常怀一颗平常心?在追求快节奏、高速度、成功率、欲望不灭、加分不止的氛围里,怎么可能让孩子有发展个人兴趣的从容?从这一点上来说,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当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当操之过急,斧锯加身。有各种各样的成器,有早慧的,有平常的,有大器晚成的,教育者不应当按照固定规格施教。为分数下降而轻生的花季少年,为所有活着的人留下启示:孩子健康愉快,胜过一切。家长们要想通这一点,坚信这一点。可是,在一段时间里,有些学校寒暑假不设补习班,首先反对的就是学生家长。这种状态下,哪有“快乐童年”!

作家韩少功说,我们很多史学教科书基本上是帝王史、政治史、文献史,但缺少了生态史、生活史、文化史。换句话说,我们缺少底层史,这是“儒家传统中最常见的缺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文章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相对立,对前者的轻视显露无遗。今天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但这个知识却不是指生活中的知识、实践中的知识,而是指有文凭作证明的那一类知识。

种地、放牛、挖矿、开车这类知识,本来是天地间最宝贵的知识。但在一些人眼里,它们不足以改变你的命运,只有那些文凭能证明的知识才能改变你。而这个改变,可能意味着生存条件的全面改变。“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我决不会再回来”,我要“提成军官,为父母争气,与地瓜离婚”,这是当年莫言离开老家高密东北乡时的心情,应该也是今天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走向学校时的心情。好好读书、上好高中、上好大学,毕业后再考个铁饭碗,是学生的希望,也是学校的目的,而越缩越小的铁饭碗通道,必然转化为学校教育的无穷压力。

要让孩子快乐,必须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选择,让机会的通道大些,再大些,让每一个普通劳动者都可以体面地生活,为孩子们做榜样。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只有这样,“改变命运”的重担才不会让孩子“压力山大”。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